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烜的意思解释

火部10画左右结构U+70DC

火部

10画

6画

左右结构

形声字

OGJG

FMAM

UOBK

91816

3531

U+70DC

4334125111 点、撇、撇、点、横、竖、横折、横、横、横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盛大,显著。~赫。

晒干:“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之”。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形声。从火,亘( yuán )声。本义:火旺。

2.同本义。

,火盛貌。 《玉篇》

烜烈(火盛)

flaming;

3.显著,显赫。

赫兮兮,威仪也。 《尔雅》

烜卓(卓著);烜奕(显赫);烜然(显赫的样子)

of great renown and influence;

动词

1.通“晅”。曝晒;晒干。

雨以润之,日以之。 《易 · 说卦》

solarize;

2.照亮。

他又不通过名目,把小李村围住,天地烧着草垛。 《刘知远诸宫调》

light;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1.火势旺盛。

《玉篇 · 火部》:“烜,火盛貌。”

2.明亮、显著。

《尔雅 · 释训》:“赫兮烜兮,威仪也。”

1.晒干。

《易经 · 说卦》:“雨以润之,日以烜之。”

2.照亮。

《刘知远诸宫调 · 第一二》:“他又不通个名目,把小李村围住,烜天地烧著草垛。”清 · 王夫之《九昭》:“华镫烜于永夜兮,羽盖飘而阴昼。”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1.《书》火势旺盛、炽烈。

赫兮烜兮。

2.《书》显著;明亮。

家世烜赫、威仪烜然、照天烜地。

3.《书》晒干;曝晒。

雨以润之,日以烜之(《易经‧说卦》)。

4.《书》照亮。

照天烜地、华灯烜于永夜。

5.姓。

外语翻译


  • light of the sun; to dry in the sun
  • großartig, brillant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火部 )

廣韻》:况晚切;《集韻》:火遠切;《正韻》:况遠切,𡘋音咺。易・說卦》:日以烜之。【疏】烜,乾也。

又,《玉篇》:火盛貌。

又,《廣韻》:光明也。

又,《韻會》、《正韻》引《》赫兮咺兮。〇【按】《詩・衞風》本作咺,《釋文》、《韓詩》作宣,《禮・中庸》引《》作喧。無作烜者。

又,《廣韻》:許委切;《集韻》、《韻會》、《正韻》:虎委切,𡘋音毀。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註】烜,火也。讀如衞侯燬之燬。〇【按】《說文》爟或从亘作烜,古玩切。集韻》、《類篇》、《正韻》仍之。正字通》云:《周禮》〈夏官・司爟〉與〈秋官・司烜〉所掌不同,音切亦異,烜非爟字重文。說文》合爲一,誤。今《廣韻》二十九換,止收爟字,無烜字。集韻》、《類篇》、《正韻》俱仍《說文》之誤也。

又,《易・說卦》:日以烜之。陸德明《音義》:况晚反;又,香元反。

注解

〔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烜〕字拼音是xuǎ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火、亘,五行属

〔烜〕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火,亘( yuán )声。本义是火旺。

〔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uǎn] ⑴ 盛大,显著⑵ 晒干:“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上反切古玩切頁碼337頁,第31

爟取火於日官名,舉火曰爟。《周禮》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从火雚聲。

𤉑

異體

𤉑或从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九反切古煥反頁碼824頁,第7行,第1

𤉑取火於日。官名。從火雚聲。舉火曰爟。《周禮》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

卷别卷十九反切古煥反頁碼825頁,第3行,第1

或與爟同。

鍇注臣鍇按:《說文》烜字在爟字下,注曰:「或從亘。」今此特出而注云:「或與爟同」,又別無切音,疑傳寫之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上反切古玩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942頁,第5許惟賢849頁,第11

𤉑取火於日官名。

段注日當作木。《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季秋內火。鄭司農說以鄹子曰:春取榆桺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是取火於木之事也。若《秋官》司烜氏。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與司爟所職不同。《淮南子・氾論》訓注。爟火,取火於日之官也。引《周禮》司爟云云:是高注亦當爲譌字。

从火。雚聲。

段注古玩切。十四部。

《周禮》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舉火曰爟。

段注小徐本此四字在《周禮》之上。今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呂覽本味篇。湯得伊尹。爝以爟火。高注云:《周禮》司爟。掌行火之政令。爟火者,所以祓除其不祥。置火於桔橰。燭以照之。爟讀曰權衡之權。又《贊能》篇。桓公迎管仲。祓以爟火。高注略同。亦曰爟讀如權字。攷《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皆曰:通權火。又曰:權火舉而祠。張晏云:權火,㷭火也。狀若井挈臯。其法類稱。故謂之權火。欲令光明遠照。通於祀所也。漢祀五畤於雍。五里㷭火。如淳曰:權,舉也。按如云權,舉也。許云舉火曰爟。高云爟讀曰權。然則爟權一也。

或从𠄢

段注《周禮・秋官・司烜氏》注云:讀如衞侯燬之燬。故書烜爲垣。鄭司農云:當爲烜。按依許則烜卽爟字。亘聲雚聲同在十四部也。許本與先鄭說同。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