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
意思解释
爆
bào基本解释
①猛然炸裂并发出响声。~豆。~花。~竹。~炸。~破。~裂。
②出人意料地出现或发生。~发。~满。~冷门。
③烹调方法,快速油烹。~鸡丁。
④鼓出来。眼睛~出。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火,暴声。本义:炸裂发声。
2.同本义。
爆,灼也。 火爆声。
车胎爆了;爆烈(猛烈爆炸);爆响(突然而猛裂地发出声响)
explode; burst; erupt;
3.燃着。
湿薪未爆先烟。
burn; sparkle off; set ablaze;
4.把食物放进沸油锅里炸 。
爆肚片;爆双脆。
quick-fry;
5.突出来;鼓起。
满额爆出了青筋。
protrude; bulge; swell;
象声词
◎火烧物声 叵堪朋娄多,沸耳作惊爆。——唐· 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
burst;
国语辞典解释
爆
bào详细解释
动
1.因火或受热猛然炸裂或迸出。
《红楼梦 · 第四九回》:“怪道昨儿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应到今日。”
2.突然、猛迅发生。
战事爆发。
3.一种烹饪法。将食物用大火热油快炒,并频频以锅铲翻搅材料,至食物刚熟即起锅,比炒所需的时间更短。
爆肚儿、酱爆鸡丁、葱爆牛肉。
两岸词典解释
爆
bào详细解释
1.猛然炸裂或迸发。
车胎爆了、火山爆发、保温瓶爆了。
2.烹调方法,用滚油快炸或在滚水中略煮。
爆肚(ㄉㄨˇ dǔ)儿、爆鱿鱼卷、葱爆牛肉。
3.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
爆冷门、爆出丑闻。
外语翻译
- crackle, pop, burst, explode
- éclater, exploser, frire rapidement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集韻》:弼角切,音雹。《玉篇》:爆落也、灼也、熱也。《集韻》或作𤓊。
又,《唐韻》:蒲木切,音曝。《說文》:灼也。从火,暴聲。
又,《集韻》𡘋匹角切,音璞 —— 爇也。《集韻》亦作𤓊。
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北角切,音剝。《廣韻》:火裂。《集韻》:爇也。一曰火聲。亦作𤓊。
又,《廣韻》:補各切;《集韻》、《正韻》:伯各切,𡘋音博。《廣韻》:迫于火也。
义又,《集韻》:火乾也。一曰熱也。或作煿。
又,《廣韻》:北敎切;《韻會》:巴校切,𡘋音豹。《說文》〔註〕:徐鉉曰:本蒲木切,今俗音豹 —— 火裂也。《白虎通》:卜,赴也 —— 爆見兆。〇【按】《集韻》書作。
注解
〔爆〕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爆〕字拼音是b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火、暴,五行属火。
〔爆〕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火,暴声。本义是炸裂发声。
〔爆〕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ào] ⑴ 猛然炸裂并发出响声⑵ 出人意料地出现或发生⑶ 烹调方法,快速油烹⑷ 鼓出来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蒲木切頁碼第335頁,第32字續丁孫
𤒺
異體爆
灼也。从火㬥聲。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音豹,火裂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蒲速反頁碼第820頁,第6行,第2字述
灼也。從火暴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蒲木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929頁,第3字許惟賢第843頁,第5字
灼也。
段注謂火飛所灸也。
从火。㬥聲。
段注蒲木切。三部。《廣韵》北敎切。火裂也。
白话解释
爆,烧灼。字形采用“火”作边旁,“暴”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火、暴聲。從「火」,指火所引起;「暴」表示音讀。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