𠕞
意思解释
基本释义
𠕞
◎同“次”。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义《集韻》:次,古作𠕞。註詳欠部二畫。
注解
〔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冂部。
〔𠕞〕字拼音是c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从、𠔽、。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七四切頁碼第288頁,第3字續丁孫
次
異體次
不前,不精也。从欠二聲。
𠕞
異體𦮏
古文次。
附注王筠句讀:「不前者,逗留不進也。精者,擇也。不擇,則粗,是次也。」朱駿聲《通訓定聲》:「从欠从二,會意,二亦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七恣反頁碼第726頁,第4行,第1字述
不前不精。從欠二聲。
鍇注臣鍇曰:「『不前』是次於上也,『不精』是其次也。」
反切………頁碼第726頁,第5行,第1字述
古文次。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七四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1652頁,第2字許惟賢第724頁,第6字
不前不精也。
段注前當作歬。不歬不精皆居次之意也。
从欠。二聲。
段注當作从二,从欠。从二故爲次。七四切。古音在十二部。讀如漆。是以魯漆室之女,或作次室。《周禮》巾車軟字,杜子春讀爲桼也。
古文次。
段注葢象相次形。
白话解释
次,行旅中停滞不前,品质精劣不精。字形采用“欠”作边旁,“二”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師之初文),表示軍隊;其下有二橫畫,非數字二,而是表示軍隊駐紮之處的符號。金文字形從欠、二聲。「欠」為張口氣散,即呵欠。氣散則不足,引申可為虧損,作為形符,表示義與欠缺有關;「二」為數字,在一之後,非前列首位,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戰國文字至楷書,構字皆與金文同形。另外,《說文》收錄之古文「
」,以示次第之重積。在六書中,甲骨文字形屬於合體指事,而金文以下的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