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
意思解释
烈
liè基本解释
①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火。~焰。~酒。~马。~性。激~。剧~。
②气势盛大。轰轰~~。
③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正义而死难的。~女。壮~。先~。~士。
④功业。功~。
⑤古同“列”,行列。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2.同本义。
烈,火猛也。 如火烈烈。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火烈风猛。
烈烧(炽烈的野火);烈燧(炽烈的烽火);烈烈(猛火炎炽貌);烈光(炽热的阳光)
raging;
3.猛烈;激烈。
其使民也酷烈。 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 迅雷风烈必变。 冬日烈烈。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烈风雷雨弗迷。 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烈毒(剧毒);烈栗(剧烈的震动);烈盛(猛烈);烈寒(严寒);烈烈轰轰(轰轰烈烈。形容气魄宏伟,声势浩大)
violent;
4.刚直;坚贞。
贞魂烈魄怜巾帼。
烈汉(性格刚烈的男子汉);烈直(刚烈耿直);烈性子(性格刚烈)
staunch and upright;
5.光明;显赫。
君有烈名。 休有烈光。
烈文(光明文采);烈光(光辉、荣耀);烈烈(鲜明灿烂的样子)
bright;
6.浓烈 。含有高浓度酒精的,食物味道浓烈的。
烈酒。
strong;
7.严厉;严重。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到此矣。
烈君(严厉的君主)
stern; severe;
8.美好;优美。
声烈遐布。
fine; beantiful;
名词
1.功业。
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 文、 武之烈。 兼仗父兄之烈。
烈所(功业之所在);烈祖(建立功业的先祖);烈烈(功业德行显赫貌)
contribution;
2.重义轻生或建功立业 。
先烈;烈属。
martyr;
3.通“疠”。恶疾。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
leprosy;
4.通“列”。行列。
叔在薮,火烈具举。
row;
动词
◎烧 。
益烈山泽而焚之。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
burn;
越南字释义
烈
◎同“冽”。
国语辞典解释
烈
liè详细解释
形
1.威猛、强劲。
《左传 · 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后汉书 · 卷七〇 · 郑太传》:“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埶,犹以烈风扫彼枯叶。”
2.刚直、正义。
《史记 · 卷八六 · 刺客传 · 聂政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烈士。
3.严厉、严酷。
《淮南子 · 齐俗》:“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汉 · 高诱 · 注:“烈,酷也。”
4.光明、显赫。
《诗经 · 周颂 · 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国语 · 晋语九》:“君有烈名,臣无叛质。”三国吴 · 韦昭 · 注:“烈,明也。”
5.味道或成分很浓、很重。
唐 · 沈亚之《梦游仙赋》:“袭烈蕙之芳风,送丽音于辽耳。”
烈酒。
名
1.功业。
《孟子 · 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2.为正义而牺牲性命的人。
革命先烈。
3.毒、祸害。
《汉书 · 卷五八 · 公孙弘传》:“若汤之旱,则桀之余烈也。”
4.姓。如秦代有烈裔。
动
◎燃烧。
《孟子 · 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元 · 李寿卿《度柳翠 · 楔子》:“明朝是汝父周年,自当来烈纸焚钱。”
两岸词典解释
烈
liè详细解释
1.火势猛。
烈火、烈焰。
2.形容强度、浓度、力量等很大。
烈日、烈酒。
3.刚强;正直。
烈性男儿、刚烈。
4.为正义而牺牲的。
烈士。
5.为正义而牺牲的人。
英烈、烈属。
6.《书》功绩;事业。
功烈、余烈(先人留下的功业)。
7.姓。
外语翻译
- fiery, violent, vehement, ardent
- scharf, brennend
- fort, violent, intense, ardent, se sacrifi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煭
《唐韻》、《正韻》:良辥切;《集韻》、《韻會》:力蘖切,𡘋音列。《說文》:火猛也。《玉篇》:熱也。《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义又,《詩・鄭風》:火烈具舉。【傳】烈,列也。【箋】列人持火具舉,言衆同「心」。
义又,《爾雅・釋詁》:烈,業也。《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傳】湯有功烈之祖,故稱焉。
义又,《詩・小雅》:烝衎烈祖。【箋】烈,美也。
义又,《爾雅・釋詁》:烈,光也。《詩・周頌》:休有烈光。
义又,《爾雅・釋訓》:烈烈,威也。《詩・小雅》:烈烈征師。【箋】烈烈,威武貌。
义又,《詩・小雅》:憂心烈烈。【箋】烈烈,憂貌。
义又,《詩・小雅》:南山烈烈。【傳】烈烈然至難也。【疏】値時寒甚,視南山則烈烈然,愴其至役之勞苦,而情以爲至難也。
义又,《爾雅・釋詁》:烈,餘也。【註】𨻰鄭之閒曰烈。揚子《方言》:晉衞之閒曰烈。
义又,《詩・大雅・雲漢序》:宣王承厲王之烈。【箋】烈,餘也。
义又,《孟子》:於今爲烈,如之何其受之。【註】於今爲烈烈明法,如之何受其餽也。
义又,《韻會》:毒也。《前漢・公孫弘傳》: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
义又,《戰國策》:聞弦者,音烈而高飛。【註】烈,猛也。
义又,揚子《方言》:烈,暴也。《史記・酷吏傳》:皆以酷烈爲聲。
义又,《諡法》: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
义又,《集韻》:忠烈也。《韻會》:剛正曰烈。《史記・伯夷傳》:烈士徇名。又,〈聶政傳〉:乃其𡛷亦烈女也。
义又,《爾雅・釋草》〔疏〕:《本草》:石芸味甘,一名螫烈。
义又,《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詳火字註。
义又,姓。《拾遺記》:烈裔工畫。
义又,與裂通。《前漢・王莽傳》:軍人分烈莽身支節。
又,《唐韻正》:古音例。《詩・豳風》: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傳】栗烈,寒氣也。又,〈大雅〉: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傳】貫之加于火曰烈。楊戲〈楊季休贊〉㊟〔〈贊趙子龍陳叔至〉〕: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註】克,苦代反。〇【按】《字彙》引此云叶力質切,非。朱子於《詩》〈七月〉、〈生民〉烈字俱云叶力制反。《唐韻正》直以爲古音例,所引經傳子集甚詳,皆確有明據,應从之。
又,與厲通。《詩・大雅》:烈假不瑕。【釋文】烈,鄭作厲,力世反。又,《禮・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註】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烈山氏。[⿱⿳⺈山,《左傳》作
山。《水經注》:賜水西逕厲鄕南,水南有重山,卽烈山也;山下一穴,相傳神農所生處,故《禮》謂之
山氏。《唐韻正》:《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衆竅爲虛」,厲卽烈字。
又,音賴。見《詩・大雅・烈假》〔註〕:鄭虔讀。
义又,與冽通。《詩・小雅》:有冽氿泉。【疏】〈七月〉云「二之日栗冽」,是冽爲寒氣也。
义《說文》本作𤉩。
注解
〔烈〕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烈〕字拼音是liè,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列、灬,五行属火。
〔烈〕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是火势猛。
〔烈〕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iè] ⑴ 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⑵ 气势盛大⑶ 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正义而死难的⑷ 功业⑸ 古同“列”,行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良嶭切頁碼第334頁,第13字續丁孫
𤋴
異體𤉩、烮、烈
火猛也。从火𠜊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良舌反頁碼第817頁,第7行,第1字述
火猛也。從火列聲。
鍇注臣鍇曰:「《詩》曰:『如火烈烈。』」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良薛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920頁,第2字許惟賢第838頁,第9字
火猛也。
段注《大雅》曰:載燔載烈。傳曰:傅火曰燔。貫之加于火曰烈。《商頌》曰:如火烈烈。引伸爲光也,業也。又《方言》曰:餘也。按烈訓餘者,盛則必盡。盡則必有所餘也。又《鄭風》。火烈具舉。傳曰:烈,列也。此謂烈卽列之叚借字。列者,古迾字也。
从火。列聲。
段注良薛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