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
意思解释
熬
áo基本解释
①久煮。~粥。~药。
②忍受,耐苦支持。煎~。~夜。~炼。
③同“嗷”。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火,敖声。本义:煎干;炒干。
2.同本义。
熬,干煎也。 熬,火干也。以火而干五谷之类。 淳熬。 设熬。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
熬谷(干炒过的谷物);熬稃(爆米花)
extract sth. by heating;
3.用小火慢煮。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
熬粥(慢火煮粥);熬汤(煮物制汤)
stew; boil;
4.忍受;忍耐;坚持。
我心兮煎熬。 二则口渴难熬。
熬不住(忍耐不了);熬不过苦刑。
drag on; hold out;
5.另见 āo。
国语辞典解释
熬
áo详细解释
动
1.用小火慢煮、干煎。
汉 · 扬雄《方言 · 卷七》:“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周礼 · 地官 · 舍人》:“丧纪,共饭米,熬谷。”
熬药。
2.勉强忍耐。
元 · 无名氏《鸳鸯被 · 第一折》:“熬永夜闲描那花样子,挨长日频拈我这绣针儿。”《三国演义 · 第一六回》:“亏得那马是大宛良马,熬得痛,走得快。”
熬夜。
两岸词典解释
外语翻译
- cook down, to boil; endure
- aushalten (schweres, hartes Leben oder Leid); kochen, schmoren, dünsten
- faire bouillir, mijoter, souffrir, faire bouillir, endur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五牢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刀切,𡘋音敖。《說文》本作𤏺,乾煎也。揚子《方言》:凡以火而乾五穀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禮・內則》:煎醢加于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周禮・地官・舍人》:共飯米熬穀。《後漢・邊讓傳》: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义又,與嗸通。《前漢・陳湯傳》:衆庶熬熬苦之。【註】愁聲。
义《說文》或作䵅,《集韻》或作𩱏。
注解
〔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āo、á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敖、灬,五行属火。
〔熬〕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火,敖声。本义是煎干;炒干。
〔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āo] ⑴ 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㈡ [áo] ⑴ 久煮⑵ 忍受,耐苦支持⑶ 同“嗷”。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五牢切頁碼第335頁,第25字續丁孫
𤎅
異體𤏺、熬
乾煎也。从火𢾍聲。
𪍾
異體䵅、𪍮
𤎅或从麥。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顏叨反頁碼第820頁,第4行,第1字述
乾煎也。從火敖聲。
反切………頁碼第820頁,第4行,第2字述
或從麥作。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五牢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1927頁,第6字許惟賢第842頁,第4字
乾𤋎也。
段注《方言》。𤎅,火乾也。凡以火而乾五穀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𤎅。
从火。敖聲。
段注五牢切。二部。
𤎅或从麥作。
白话解释
熬,干煎。字形采用“火”作边旁,“敖”是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上從敖,下從火。篆文從火、敖聲。從火,指用火煮;「敖」表示音讀。以火將穀物煮乾,所以另外有一個或體字從麥、敖聲。楷書將篆文下方的「火」變成四點。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