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
意思解释
债債
zhài基本解释
◎欠负的钱财。借~。欠~。还~。公~。外~。内~。~户。~主。~权。~券。~台高筑。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人,责声。本作“责”,“债”为后起字。本义:欠别人的钱财。
2.同本义。
债,债负也。 于是有买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债壳子(负了一身债的穷官);债赖(债权人否认借债给他人);债累(负债;债务);债桩(比喻被债务包围的人);内债(国家向本国公民借的债);外债(国家向外国借的债);公债(国家向公民或向外国借的债);举债(借债);背债(欠债)
debt;
3.喻指应兑现的事情或所造成的损失 。
血债(残杀人民的罪行);几年没写书,对读者欠了一笔债。
debt;
动词
1.借贷。
债车受载。
borrow;
2.讨债。
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更往债。
ask for payment of debt;
3.租赁。
债车受载。
hire; rent;
外语翻译
- debt, loan, liabilities
- Schuld, Verpflichtung (S), schulden (V)
- dett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側賣切,齋去聲。《說文》:負也。今俗負財曰債。《前漢・鼂錯傳》: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谷永傳〉:爲人起債分利受謝。
义又,通作責。《周禮・天官・小宰》:八成經邦治,四曰聽稱責。《戰國策》:馮諼爲孟嘗君收責於薛。《史記》作收債。《前漢・高帝紀》:歲竟,兩家常折券棄責。讀如債。
注解
〔債〕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債〕字拼音是zhà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責。
〔債〕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ài] ⑴ 欠負的錢財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側賣切頁碼第266頁,第7字續丁孫
債
債負也。从人、𧵩,𧵩亦聲。
白话解释
债,负债。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責”作声旁,“責”也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由「人」、「責」二字構成。從人,示人欠有債務。從「責」,聲符,注明音讀,兼表義。責,本義為要求錢財,引申為負有必須償還的財貨責任。會二字得積欠他人錢財之義。楷書承之,篆文所從「責」,上體從朿聲,楷書變作「
」,已失其原形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