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
意思解释
傲
ào基本解释
①自高自大。骄~。~岸(形容性格高傲)。~骨。~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视。高~。孤~。
②藐视,不屈。~然。~霜斗雪。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形声。从人,敖声。本义:骄傲;傲慢无理。
2.同本义。
傲,倨也。
proud; arrogant;
3.经传以敖为之。
凡视上于面则敖。 彼交匪敖。 不吴不敖。 敖而无足数者。 执币,傲。 齐音傲辟乔志。 图傲救世之士哉。 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傲。 令尹甚傲而好兵,子必谨敬。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
傲兀(高傲不屈的样子);傲睨(傲然睨视,形容倨傲,看不上一切);傲态。
4.急躁。
不问而告谓之傲。
irrascible; irritable; impatient;
动词
◎傲慢而轻视。
民慕其利而傲其罪。 恃才傲物。
傲俗(蔑视俗人);傲上(对上倨傲)
despise;
国语辞典解释
傲
ào详细解释
形
1.倨慢。
骄傲、傲慢。
2.不屈服的。
傲骨、傲气。
动
◎轻视、不尊敬。
《吕氏春秋 · 士容论 · 士容》:“傲小物而志属于大,似无勇而未可恐。”唐 · 韩愈《祭鳄鱼文》:“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避之。”
名
◎急躁。
《荀子 · 劝学》:“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管子 · 乘马》:“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外语翻译
- proud, haughty, overbearing
- orgueilleux, fier, braver, défi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五到切;《集韻》:牛到切;《韻會》:疑到切;《正韻》:魚到切,𡘋敖去聲 —— 慢也、倨也。《書・益稷》:無若丹朱傲。《禮・曲禮》:傲不可長㊟〔「傲不可長」之「傲」,原文作「敖」〕。又,《荀子・勸學篇》:不問而吿謂之傲。
义本作。或借奡,慠通。
注解
〔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傲〕字拼音是ào,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亻、敖,五行属土。
〔傲〕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敖声。本义是骄傲;傲慢无理。
〔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ào] ⑴ 自高自大⑵ 藐视,不屈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五到切頁碼第259頁,第18字續丁孫
傲
倨也。从人𢾍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五反切五號反頁碼第665頁,第7行,第2字述
倨也。從人敖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五到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1475頁,第1字許惟賢第647頁,第8字
倨也。
段注按此當與下倨不遜也連屬。㐹篆當與健倞二篆相屬。葢《此部》經傳寫旣久失其舊者多矣。古多假敖爲傲。《女部》又出嫯字。侮㑥也。
从人。敖聲。
段注五到切。二部。
白话解释
傲,倨傲不逊。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敖”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由「人」、「敖」二字構成。從人,示人的性情。從敖,聲符,注明音讀。楷書承之,所從「敖」,篆文從出、從放會意,楷書「出」變作「士」,失其原形。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