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
国语辞典解释
託讬
tuō详细解释
动
1.寄托。
唐 · 杜甫《大麦行》:“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托售、托儿所。
2.委任。
《论语 · 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托付、委托。
3.请求、帮助。
《儒林外史 · 第四回》:“三房里曾托我说媒,我替他讲西乡里封大户家,好不有钱。”
请托、恳托。
4.借故推诿躲避。
《后汉书 · 卷五三 · 姜肱传》:“肱托以他辞,终不言盗。”
推托、假托。
5.依赖。
《三国演义 · 第一〇六回》:“臣托陛下洪福,必擒公孙渊以献陛下。”
托福、托庇。
外语翻译
- entrust, rely on; commission
- beauftragen, jdn mit etw. betrauen, jdn. mit etw. anvertrauen (V), etw. vorgeben, etw. täuschen (V), sich auf etw. stützen, sich stützen lassen auf (V), sich lehnen auf, sich darauf verlassen, sich zurücklehnen (V)
- soutenir avec la main, faire confiance, confi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正韻》:他各切;《集韻》、《韻會》:闥各切,𡘋音拓。《說文》:寄也。揚子《方言》:凡寄爲託。《玉篇》:憑依也。《增韻》:委也、信任也。《榖梁傳・定元年》:夫請者,非可詒託而往也。【范註】詒託,猶假寄。《禮・檀弓》: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鄭註】寄也。《前漢・賈山傳》:聚廬而託處。《唐書・李勣傳》:勣既忠力,帝謂可託大事。《說苑・善說篇》:上士可以託色,中士可以託辭,下士可以託財。
义又,《正字通》:寓言也。《後漢・姜肱傳》:託以他辭,終不言盜。
义又,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託州。
义又,南詔官名。《唐書・南蠻傳》:乞託主馬,祿託主牛,巨託主倉廩。
义又,《韻會》或作侂。《說文》:《論語》可以侂六尺之孤。今文作託。宋韓侂胄名取此。
义又,或作寓。《禮・郊特牲》:諸侯不臣寓公。【註】寓,寄也。或爲託。
又,《集韻》:陟嫁切,音吒 —— 誇也。
注解
〔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託〕字拼音是tuō,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乇。
〔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uō] ⑴ 寄,暂放⑵ 請求、幫助⑶ 借故推諉躲避⑷ 依賴⑸ 委任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他各切頁碼第71頁,第29字續丁孫
託
寄也。从言乇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他作反頁碼第202頁,第3行,第1字述
寄也。從言乇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他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77頁,第1字許惟賢第169頁,第7字
寄也。
段注與《人部》侂音義皆同。
从言。乇聲。
段注他各切。五部。
字形解说
金文從言、乇聲。篆文、隸書、楷書同。「託」的本義為寄託、委任、請求他人協助,這些動作都要用言語,因此從「言」表義;從「乇」聲不兼義。依《說文》,「乇」的本義為「艸葉」,此義與「託」無關,因此「託」從「乇」聲不兼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