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
意思解释
亘亙
gèn基本解释
◎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横~。绵~数千里。~古(整个古代,终古,如“~~未有”、“~~奇闻”)。
详细解释
动词
1.连绵不断,伸展开去。
亘,通也。 旌旗亘千里。 广数十亩,楼宇连亘。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连亘(绵连);亘带(绵延);亘绝(绵延阻绝)
extend; stretch;
2.横贯;在空间横过或伸过去。
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 看桥亘长虹。
亘屏(横亘的屏障);亘舒(横空舒展);亘隔(横亘阻隔)
span;
副词
◎穷尽,终;贯串
亘万古犹一日。
亘天(漫天;连天);亘地(遍地);亘年(历年);亘代(亘古)
all over;
国语辞典解释
亘亙
详细解释
◎“亙”的异体字。
外语翻译
- extend across, through; from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集韻》、《韻會》:荀緣切;《正韻》:息緣切,𡘋音宣。《說文》:求宣也、揚布也。
义又,與桓同。烏亘,外國名。〇【按】亘本作𠄢,與亙字不同。亙从二、从舟,舟今作亙;𠄢从二、从囘,囘卽回字,今从日作亘。又毛晃曰:紹興二年,禮部看詳姓氏,从水、从亘,水名;从木、从亘,木名;从木、从亘者,皆定讀曰亘。若《晉書》「亘彝、亘溫」、《書・禹貢》「西傾因亘是來」之類是也。
注解
〔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二部。
〔亘〕字拼音是gèn,独体字,可拆字为二、日、!、一、旦,五行属火。
〔亘〕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èn] ⑴ 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須緣切頁碼第452頁,第5字續丁孫
𠄢
異體𠄢、𠀥、亘
求𠄢也。从二从囘。囘,古文回,象𠄢回形。上下,所求物也。
鉉注徐鍇曰:「回,風回轉,所以宣陰陽也。」
附注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亘者,㳬之初文也。《水部》云:『㳬,囘泉也。从水,旋省聲。』今字皆作漩。亘从囘,為古文囘,字象囘水,是形義與㳬為囘泉者合也。二字之音皆在寒部心母,又相近也。其从二,許君說為所求物者,余謂猶𣶒之左右象岸者也。特彼位於左右,此位於上下不同耳。𣶒訓囘水,亘為囘泉,𣶒以兩岸夾水,亘以兩岸夾囘水,二字不惟義近,其形亦相似也。」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字詁林》按語:『亘回實本一字,後始分化。』其說可從。《說文》回字古文與甲骨文(甲903)幾乎相同。甲骨文其後方塊化,上再加短橫飾筆,而為『亘』形所承。戰國以後寫成內外兩重形,而為『回』形所承。」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詢全反頁碼第1062頁,第3行,第1字述
求𠄢也。從二,從囘,古文回。象𠄢囘形,上下所求物也。
鍇注臣鍇曰:「宣字從回,風回轉所以宣陰陽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須緣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722頁,第3字許惟賢第1184頁,第3字
求回也。
段注回各本作𠄢。今正。以回釋𠄢。以雙聲爲訓也。回者,轉也。𠄢字《經典》不見。《易・屯》卦磐桓。磐亦作盤。亦作槃。義當作般。桓義當作𠄢。般者,辟也。𠄢者,回也。《馬融》云:槃桓,旋也。是二字皆叚借也。凡舟之旋曰般。旌旗之指𪎮曰旋。車之運曰轉。𤬌柄曰斡。皆其意也。
从二。从囘。
段注會意。須緣切。按古音讀如桓。十四部。
囘,古文回。
段注見《囗部》。
象𠄢回之形。
段注囘回雙聲。猶回轉也。
上下所求物也。
段注上下謂𠄠。所求在上,則轉而上。所求在下,則轉而下。此說从囘,从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