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①帮助,辅佐。~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②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县~。
③古同“承”,秉承。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两只手,下面象人掉在陷阱里,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 zhěng )本义:拯救。
2.辅佐;辅助 。
丞弼(辅佐;也指辅佐的大臣或职位);丞辅(辅助)
assist;
3.通“承”。接受、秉承。
前疑后丞。 于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
bear;
名词
1.古官名。
auxiliary official;
2.传说为帝王的四辅之一,是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
3.佐官名。秦始置。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
国语辞典解释
外语翻译
- assist, aid, rescue
- aider, assistant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正韻》:時征切,𡘋音承。《玉篇》:繼也。《廣韻》:佐也。《正韻》:副貳也。《禮・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傅、有疑丞㊟〔「師傅」,《禮記》作「師保」。原文作: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又,《戰國策》: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又,《前漢・百官表》:丞相,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註】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义又,《前漢・淳于長傳》:扶丞左右,甚有甥舅之恩。
义又,《宋史・天文志》:紫微垣西蕃七星,第七星爲上丞;東蕃八星,第八星爲少丞。
义又,與承通。《史記・張湯傳》「於是丞上指」,今本或作承。
又,《廣韻》:常證切,承去聲 —— 縣名,在沂州,匡衡所居。
又,《韻補》叶之郢切 —— 與拯通。揚雄〈羽獵賦〉:丞民於豐桑。
考證
《禮・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傅,有疑丞。
謹照原文師傅改師保。
注解
〔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一部。
〔丞〕字拼音是ché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氶、一,五行属金。
〔丞〕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两只手,下面象人掉在陷阱里,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 zhěng )。本义是拯救。
〔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éng] ⑴ 帮助,辅佐⑵ 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⑶ 古同“承”,秉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署陵切頁碼第79頁,第13字續丁孫
㞼
異體丞
翊也。从𠬞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義。
附注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象人臽阱中有抍之者。臽者在下,抍者在上……此即許書之丞字,而誼則為抍救之抍。」「(許君于)初誼全不可知,遂別以後出之抍代丞,而以承字之訓訓丞矣。」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卩(跪坐的人形)陷落在凵(坎)中,上有𦥑(兩手)拯救之。」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視登反頁碼第221頁,第5行,第3字述
翊也。從𠬞,從卩,從山。山高,奉承之義。
鍇注臣鍇曰:「岊,高之狀也,故爲山高;隅爲山岊。」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署陵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413頁,第1字許惟賢第186頁,第3字
翊也。
段注翊當作翼。俗書以翊爲翼。翼猶輔也。哀十八年《左傳》曰:使帥師而行。請承。杜曰:承,佐也。承者丞之假借。《文王世子》引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百官公卿表》丞相。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按漢凡官多有丞者皆以輔之。
从廾。从卪。从山。
段注四字當作從𡴺二字。《山部》曰:𡴺,高山之節。
山高,
段注逗。山高謂𡴺也。
奉承之義。
段注義當作意。字之誤也。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丞承曡韵。署陵切。六部。
白话解释
丞,辅佐。字形采用“廾、卩、山”会义。山高,表示奉承之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由「廾」、「卩」、「凵」三部分構成。「廾」義是二手,「卩」義是跪坐的人,「凵」是坎的古字,義為陷阱。表示有人掉落陷阱,上有二手伸出拯救。是拯字的初文。金文承之甲骨文而省去「凵」;戰國文字承甲骨文而「卩」形變異。篆文之形承自戰國文字,而「凵」形訛變作「口」。隸書「廾」變作左右折筆,「凵」形變作横筆。楷書承之隸書而定體。以上諸形,大抵由「廾」、「卩」、「凵」構成,又和丞字沒聲音關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