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紞的意思解释

糹部10画左右结构U+7D1E

糹部

10画

4画

左右结构

XPQN

VFLBU

ZWRD

24912

U+7D1E

5544444535 撇折、撇折、点、点、点、点、点、横撇/横钩、撇、竖弯钩

𥾚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dǎn

基本解释

古时冠冕上用来系瑱的带子:“王后亲织玄~。”

缝在被端用以区别上下的丝带:“缁衾,赬里,无~。”

敲;击。

击鼓声:“~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详细解释

名词

1.

紞纩。

2.缝在被端的丝带。

silk ribbon;

3.象声词。击鼓声 。

紞如(形容击鼓的声音);紞紞然(形容似击鼓之声);紞紞(击鼓声)

tat-tat;

国语辞典解释


dǎn

详细解释

垂于冠冕两旁,悬系玉瑱的彩线。

《左传 · 桓公二年》:“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綎,昭其度也。”

形容击鼓声。参见“紞紞”、“紞如”等条。

两岸词典解释


dǎn

详细解释

1.《书》古代垂于冠冕两旁,可用来悬系玉瑱的丝绳。

王后亲织玄紞(《国语 · 鲁语》)。

2.《书》拟声词。模拟敲鼓的声音。

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晋书‧卷九十‧良吏列传‧邓攸》)。

外语翻译


  • a fringe
  • frange en soie d'une couronn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

集韻》、《韻會》、《正韻𡘋都感切,音眈。說文》:冕冠塞耳者。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髧,非是。左傳・桓二年》:衡紞紘綖。【註】紞,冠之垂者。【疏】紞者,縣瑱之繩,垂于冠之兩旁,若今之絛繩。

又,《儀禮・士喪禮》:緇衾頳裏無紞。【註】紞,被識也,《禮・喪大記》:紟五幅,無紞。【註】紞以組類爲之,綴之領側。【疏】爲緣飾爲識。

又,擊鼓聲。晉書・鄧攸傳》:紞如打五鼓。

考證

卷目:考證・未集中 部首:糸部 )

《儀禮》緇衾頳裏無紞。

謹按頳从赤貞声,从貞不从頁,今改赬。

注解

〔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紞〕字拼音是dǎ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冘,五行属

〔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ǎn] ⑴ 古时冠冕上用来系瑱的带子:“王后亲织玄~。”⑵ 缝在被端用以区别上下的丝带:“缁衾,赬里,无~。”⑶ 敲;击。⑷ 击鼓声:“~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都感切頁碼435頁,第21

異體𥾚

紞冕冠垂塞耳者。从糸冘聲。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髧,非是。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都感切頁碼1033頁,第3行,第2

紞冕冠塞耳者。從糸冘聲。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髧,非是。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都感切古音第七部頁碼2608頁,第2許惟賢1135頁,第3

紞冕冠𡫳耳者。

段注《魯語》。王后親織玄紞。韋曰:紞所以縣瑱當耳者。《齊風》。充耳以素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充耳以黄乎而。箋云:素,靑,黄,謂所以縣瑱者。或名爲紞。織之。人君五色。臣則三色而巳。瓊華,瓊瑩,瓊英,謂縣紞之末。所謂瑱也。玉裁按紞所以縣瑱。瑱所以塞耳。紞非塞耳者也。《大戴禮》。黈絖塞耳。所以揜聰。黈,黃色也。絖同纊。薛綜《東京賦》注曰:黈纊,言以黃綿大如丸縣冠㒳邊當耳。不欲妄聞不急之言。此薛氏緣辭生訓。大戴絖字乃紞之譌。形之誤也。黃色之紞下垂充耳。人君紞五色。故或單舉玄。或單舉黃。以該他色。自紞譌爲絖。漢初諸儒不能辨證。《禮緯》、《客難》、《東京賦》諸書又改作纊。因起薜氏繆說。而呂忱,顔師古從之。用黃綿塞耳,禮之所無。《士喪禮》曰:瑱用白纊。豈有生時以纊充耳者。如淳《漢書》注曰:以玉爲瑱。以黈纊縣之。如語亦欠明了。古文用字𣃔無有呼絛繩爲纊者。許書冕冠塞耳者,當作冕冠所以縣塞耳者。乃與《鄭箋》詩,韋注《國語》合。鄭,韋析言之。許潬言之耳。引申之義爲衾紞。鄭云:被識也。按今人語謂之當頭。卽當耳之意。又紞如打五𡔷。亦謂當𡔷面有聲也。

从糸。冘聲。

段注都感切。七部。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