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哲的意思解释

口部10画上下结构U+54F2

口部

10画

7画

上下结构

形声字

RRKF

QLR

DPJ

52602

0772

5360

U+54F2

1213312251 横、竖钩、提、撇、撇、横、竖、竖、横折、横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zhé

基本解释

有智慧。~人。~嗣(称别人子孙的敬辞)。~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学(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

聪明智慧的人。先~。

详细解释

形容词

(形声。从口,折声。本义:聪明,有智慧) 同本义。

,知也。 《说文》。古文从三吉(嚞),字亦作喆。作悊,智也。 《尔雅》世有王。 《诗 · 大雅 · 下武》夫成城,妇倾诚。 《诗 · 大雅 · 瞻卬》敷求人。 《书 · 伊训》或悊或谋。 《汉书 · 叙传》知人则,能官人。 《书 · 皋陶谟》

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哲子(贤明的人);哲艾(指明达的老人);哲母(贤明的母亲);哲匠(指明达而富有才能的大臣);哲明(贤明的宰相、辅臣);哲夫(足智多谋的人);哲思(精深敏捷的思虑);哲妇(多谋虑的妇人);哲圣(才德超群的人)

wise sagacious;

名词

1.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

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 《书 · 大诰》

先哲;哲人其萎(哲人萎,哲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今亦常用作慰唁之词)

sage; wise man;

2.哲学的简称 。

文史哲。

philosophy;

3.对别人的尊称、敬称 。

哲兄(对兄长的尊称。后多用以称他人之兄,犹言令兄,贤兄);哲昆(对他人之兄的敬称);哲嗣(敬称他人之子)

your;

国语辞典解释


zhé

详细解释

明智。

《书经 · 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文选 · 王延寿 · 鲁灵光殿赋》:“粤若稽古帝汉,祖宗濬哲钦明。”

贤能明智的人。

《左传 · 成公八年》:“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唐 · 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然黩武玩兵,先哲所戒。”

两岸词典解释


zhé

详细解释

1.明智的;智慧超群的。

哲人、明哲睿智。

2.明智的人;智慧超群的人。

先哲、圣哲。

3.姓。

外语翻译


  • wise, sagacious; wise man, sage
  • verständig, weis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

古文: 嚞

唐韻》、《集韻》、《韻會𡘋陟列切,音蜇。爾雅・釋言》:哲,智也。書・舜典》:濬哲文明。〈說命〉:知之曰明哲。〈洪範〉:明作哲。揚子《方言》:哲,知也。齊宋之閒謂之哲。前漢・于定國傳贊》:哀鰥哲獄。【註】師古曰:知獄情也。

又,《正字通》叶音質。陸機〈陸抗誄〉:人玩其華,鮮識其實;於穆我公,因心則哲。

又,《唐韻正》叶音制。曹植〈黃帝贊〉:少典之孫,神明聖哲;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乗馬,衣裳是制;氏雲名官,功冠五列。滅,亡例反,列音例。傅𤣥〈祀景帝登歌〉:執競景皇,克明克哲;旁作穆穆,惟祇惟畏。

說文》或作悊,《廣韻》與喆同。

注解

〔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哲〕字拼音是zhé,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折、口,五行属

〔哲〕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口,折声。本义是聪明,有智慧。

〔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é] ⑴ 有智慧⑵ 聪明智慧的人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陟列切頁碼41頁,第23

𠺤

異體

𠺤知也。从口折聲。

悊哲或从心。

嚞古文哲从三吉。

附注《說文新證》:「金文哲字作悊,克鼎从心、从目、折聲;牆盤又加彳旁。王孫遺者鐘左上旁的訛變比較嚴重。」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知舌反頁碼126頁,第3行,第2

嚞知也。從口折聲。

反切………頁碼126頁,第4行,第1

古文哲,從三吉。

反切………頁碼126頁,第4行,第2

哲或從心。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陟列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25頁,第1許惟賢99頁,第6

哲知也。

段注《釋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知也。古智知通用。

从口。㪿聲。

段注按凡从折之字皆當作斤𣃔艸。各本篆文皆作手旁。用𣜩改篆也。今悉正之。陟列切。十五部。

㪿心

㪿心悊,哲或从心。

段注《韵會》引《說文》古以此爲哲字。按《心部》云:悊,敬也。疑敬是本義。以爲哲是假借。

古文哲。从三吉。

段注或省之作喆。

白话解释

哲,有知性,智慧。字形采用“口”作边旁,“折”作声旁。“悊”,有的“哲”字采用“心”作边旁。“嚞”,这是古文写法的 “哲”,采用三个“吉”会义。

字形解说

金文字形從心、折聲。從心,以示心靈思維的意思;折聲,除表示音讀外,兼表決斷。從心、折聲,表示思路明晰,遇事能有所取捨決斷的意思。或增「目」字,可強化「思路明晰」的意思。篆文承金文構形而來。篆文、隸書、楷書之形,或從口、折聲,取心、口相通的意思。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