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盉的意思解释

皿部10画上下结构U+76C9

皿部

10画

5画

上下结构

形声字

TLF

HDBT

MFLK

20102

U+76C9

3123425221 撇、横、竖、撇、捺、竖、横折、竖、竖、横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详细解释

名词

古器名 。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ancient utensil;

动词

调味。后作“和” 。

调盉(调味)

flavour;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古代用来调和酒与水的器具。一般为深腹、圆口的青铜器。盛行于商和西周。

清 · 王国维《观堂集林 · 卷三 · 艺林三 · 说盉》:“余谓盉者,盖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古代一种铜制调酒或温酒器具。上半截似壶,下半截有三足或四足。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皿部 )

唐韻》:戸戈切;《集韻》:胡戈切,𡘋音禾。說文》:調味也。廣韻》:調五味器。博古圖》:商有阜父丁盉,執戈父癸盉。周有單從盉,嘉仲盉,龍首盉,雲雷盉,三螭盉,蛟螭盉,麟盉,螭虬盉,粟紋盉,細紋熊足盉,漢有鳳盉,螭首虬紋盉,凡一十四器。其款識或謂之彝,或謂之尊,或謂之卣,取調和五味之義則一也。

又,《廣韻》、《集韻𡘋胡臥切,禾去聲 —— 義同。

玉篇》:今作和。

注解

〔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皿部

〔盉〕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禾、皿

〔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hé] ⑴ 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戶戈切頁碼157頁,第20

盉調味也。从皿禾聲。

附注郭沫若《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彙釋》:「金文盉,从禾者,乃象意而兼諧聲,故如《季良父盉》……象以手持麥秆以吸酒,則盉之初義殆即如少數民族之咋酒罐耳。」

附注《說文新證》:「盉本為象形(員盉、麥盉盉字所从),《金文形義通解》謂前有流高出,後有鋬偏低。金文或加『禾』聲,或加義符『金』,既加了『禾』聲,象形初文就可以類化為『皿』,《說文》小篆繼承的便是這種字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戶歌反頁碼398頁,第6行,第1

盉調味也。從皿禾聲。

鍇注臣鍇曰:「《詩》曰:『亦有盉羹。』今詩作和,借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戸戈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848頁,第1許惟賢375頁,第14

盉調味也。

段注調聲曰龢。調味曰盉。今則和行而龢盉皆廢矣。《𩰲部》曰鬻,五味盉羹也。

从皿。

段注調味必於器中。故从皿。古器有名盉者。因其可以盉羹而名之盉也。廣川書跋引《說文》。調味器也。沾器字非。

禾聲。

段注戸戈切。十七部。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