盦
国语辞典解释
盦
ān详细解释
名
1.器皿的盖子。
《说文解字 · 皿部》“盦”字 · 清 · 段玉裁 · 注:“盦,此谓器之盖也。”
2.古代用以盛食物的器皿。
元 ·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 卷一七 · 古铜器》:“古器之名,则有……壶、盦、瓿。”
3.圆形的草屋。
清 · 徐珂《清稗类钞 · 孝友类 · 钱塘丁氏之孝友》:“既卜葬其父母于西溪而庐墓焉,乃筑风木盦以避寒暑。”
两岸词典解释
盦
ān详细解释
1.《书》古代用于盛食物的一种有盖的器皿。
2.《书》器皿的盖子。
3.《书》原指圆顶茅草屋,后泛称茅草屋。通“庵”。
既卜葬其父母于西溪而庐墓焉,乃筑风木盦以避寒暑(清‧徐珂《清稗类钞‧孝友类‧钱塘丁氏之孝友》)。
外语翻译
- lid of a caldron; Buddhist cloister
- récipient, conteneur, contain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烏合切;《集韻》:乙盍切,𡘋諳入聲。《說文》:覆𥁋也。《博古圖》:周有交虬盦,蓋鼎之𥁋也。
又,《集韻》:鄔感切,諳上聲。又,《廣韻》、《集韻》𡘋烏含切,音諳 —— 義𡘋同。
义鼎文作盦。徐鉉曰:俗作罯,非。
注解
〔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皿部。
〔盦〕字拼音是ā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酓、皿。
〔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ān] ⑴ 覆盖。⑵ 古代盛食物的器皿。⑶ 同“庵”(多用于人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烏合切頁碼第157頁,第25字續丁孫
盦
覆蓋也。从皿酓聲。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罯,非是。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恩甘反頁碼第399頁,第2行,第1字述
覆葢也。從皿酓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烏合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849頁,第1字許惟賢第376頁,第5字
覆葢也。
段注此與《大部》奄音義略同。此謂器之葢也。
从皿。酓聲。
段注烏合切。七部合當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