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
意思解释
災灾
zāi基本解释
①原指自然發生的火災。後泛指各種自然的或人為的禍害。
②焚燒。
③餘燼。
④罪惡;錯誤。
⑤指疾病或個人遭遇的不幸。如。招災惹禍;沒病沒災。
详细解释
名词
1.會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狀。小篆從川,表水;從火。水火都是災禍之源。本義:火災。
2.同本義。
天火曰烖,從火,哉聲。古文從才,籀文從巛聲。 大者曰災,小者火。 國曰災,邑曰火。 火所燒滅之餘曰烖,言其餘物如是也。 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夏四月,陳災。(陳地發生火災。)
災火(火災);災燀(火災)
fire as a disaster;
3.災害,禍患。
大烖。 禍烖殺禮。 國有大故天烖。 災及其身。 天災降戾。(戾:猛,兇)
災晦(災禍;惡運);災燀(災禍;災難);天災(自然災害);受災(遭受災害);災殃(災難);災兵(戰爭的災難);災疫(指疫癘這種災禍);災時(災變的時間);災疚(禍患疾苦);災毒(禍患);災故(災患);災魔(禍患;災難)
disaster; calamity; catastrophe;
4.罪惡。
災,紀也。
crime;
動
1.傷害,使受災害。
人君失政,天爲異;不改,災其人民;不改,乃災其身也。
injury;
2.焚燒。
濫炎妄起,災宗廟,燒宮館。
burn;
3.另見 zī。
国语辞典解释
災灾
zāi详细解释
名
1.水、火、刀兵、荒旱等自然或人为祸害的通称。
《国语 · 周语下》:“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
水灾、火灾、旱灾。
2.不幸的事。
招灾惹祸、没病没灾。
形
◎受祸害的。
灾民、灾区。
外语翻译
- calamity, disaster, catastrophe
- Unglück (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𤆎 、 𦸜
《唐韻》:祖才切;《集韻》、《韻會》、《正韻》:將來切,𡘋音哉。《說文》:天火也。《春秋・桓十四年》:御廩災。
义又,《玉篇》:害也。《書・堯典》:眚災肆赦。【傳】過而有害,當緩赦之。《左傳・僖十三年》: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
义又作菑。《詩・大雅》:無菑無害。
义亦作甾。《史記・秦始皇紀》:甾害絕息。
又,叶子之切。《史記・龜筴傳》:十有二月,日至爲期,聖人徹焉,身乃無災。
又,叶將侯切。班固〈幽通賦〉:震鱗漦于夏庭兮,帀三正而滅周;巽羽化于宣宮兮,彌五辟而成災。
义《說文》本作烖,或作灾,籀文作災。
考證
《書・堯典》眚災肆赦。
謹照原書堯典改舜典。
注解
〔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災〕字拼音是zā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巛、火。
〔災〕字造字法是會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狀。小篆從川,表水;從火。水火都是災禍之源。本义是火災。
〔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āi] ⑴ 原指自然發生的火災。後泛指各種自然的或人為的禍害。⑵ 焚燒。⑶ 餘燼。⑷ 罪惡;錯誤。⑸ 指疾病或個人遭遇的不幸。如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祖才切頁碼第336頁,第24字續丁孫
𤈮
異體烖
天火曰烖。从火𢦔聲。
灾
或从宀、火。
𤆎
古文从才。
災
異體災
籒文从𡿧。
附注商承祚《福考》:「甲骨文从水,从戈,从火。以其義言之,水災曰𡿧,兵災曰𢦏,火災曰𰝸。後孳乳為烖、灾、災、𤆎、葘、𱰭、𤉣。結構任意,體多誤合矣。」林義光《文源》:「灾,烖或从宀、火。按:象屋下火。」按:「災」、「灾」二字,古籍中多作「災」,今「灾」字通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走該反頁碼第822頁,第4行,第2字述
天火曰烖。從火𢦏聲。
鍇注臣鍇曰:「𢦏音災。」
反切………頁碼第822頁,第5行,第1字述
或從宀、火。
鍇注臣鍇曰:「宀,室屋也。」
反切………頁碼第822頁,第5行,第2字述
籒文從𡿧。
鍇注臣鍇曰:「𡿧音灾也。」
反切………頁碼第822頁,第5行,第3字述
古文從才。
鍇注臣鍇曰:「才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祖才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936頁,第1字許惟賢第846頁,第6字
天火曰烖。
段注《春秋》宣十六年。夏。成周宣謝火。《左傳》曰: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按經多言災。惟此言火耳。引申爲凡害之偁。十五年傳曰:天反時爲災。地反物爲妖。民反德爲亂。亂則妖災生。
从火。𢦔聲。
段注祖才切。一部。今惟《周禮》作烖。經傳多借菑爲之。菑或譌爲薔。
或从宀火。
段注火起於下。焚其上也。
籒文从𡿧。
段注亦會意。亦形聲。
古文从才。
段注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