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
意思解释
脂
zhī基本解释
①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内的油质。~肪。~膏。松~。~油。香~。
②指“胭脂”~粉。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肉,旨声。本义:动植物所含的油脂。
2.同本义。
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 有羽者脂。 脂,肪也。 脂膏以膏之。 肤如凝脂。 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
脂灰(油脂和石灰,犹今油灰之类);脂水(旧指妇人盥洗后的剩水;或指石油;脓水);脂炬(即脂烛);脂韦(油脂和软皮)
oil or fat;
3.润滑脂 。
复合皂基脂;非皂基脂;耐寒脂;耐压脂;防锈脂;轴用脂。
grease;
4.胭脂。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脂粉客(油头粉面的风流子弟);脂粉钱(旧指女私蓄)
rouge;
动词
◎涂油使润滑。
我车已载脂。
脂车(油涂车轴,以利运转。借指驾车出行)
oil;
国语辞典解释
脂
zhī详细解释
名
1.动植物体内的油质。
脂肪、羊脂、松脂。
2.胭脂的简称。指化妆品。
《韩非子 · 显学》:“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脂粉、香脂。
3.比喻财物。
民脂民膏。
4.姓。如三国时魏国有脂司。
动
◎上油润滑。
《诗经 · 小雅 · 何人斯》:“尔之亟行,遑脂尔车。”
外语翻译
- fat, grease, lard; grease
- graiss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旨夷切;《集韻》、《韻會》:蒸夷切;《正韻》:旨而切,𡘋音祗。《說文》:戴角者脂,無角者膏。《正字通》:禽獸腴也。凝者爲脂,釋者爲膏。《詩・衞風》:膚如凝脂。【傳】如脂之凝。《史記・貨殖傳》:販脂,辱處也。又,《釋名》:脂,砥也 —— 著面柔滑如砥石也。
义又,《博雅》:人二月而脂。《前漢・五行志》: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
义又,《正字通》:燕脂,以紅藍花汁凝脂爲之,燕國所出。後人用爲口脂。《釋名》:脣脂,以丹作之,象脣赤也。
义又,以喻榮祿也。揚子《太𤣥經》:出泥入脂。【註】脂,榮祿也。卜從洿泥之中出,求榮祿之處也。
义又,用以利物曰脂。《詩・衞風》:載脂載舝。【傳】脂舝其車,以還我行也。
义又,鳥名。《爾雅・釋鳥》:桑扈,竊脂。【註】俗謂之靑雀,觜曲,食肉,好盜脂膏,因名竊脂。《詩・小雅・交交桑扈傳》:桑扈,竊脂也。
义又,草名。《抱朴子・僊藥卷》:玉脂芝,生於有玉之山,常居懸危之處。
义又,《正字通》:藥名。赤石脂,可以塗屋。又,五靈脂。又,補骨脂。
义又,《五音集韻》:水名。
义又,姓。《後漢・孔融傳》:初,京兆人脂習元升與融相善。
又,《集韻》:軫視切,音旨 —— 手指也。與指同。
注解
〔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脂〕字拼音是zh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旨,五行属金。
〔脂〕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肉,旨声。本义是动植物所含的油脂。
〔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ī] ⑴ 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内的油质⑵ 指“胭脂”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旨夷切頁碼第132頁,第33字續丁孫
脂
戴角者脂,無角者膏。从𠕎𠤔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八反切真夷反頁碼第344頁,第3行,第1字述
戴肉者脂,無角者膏。從肉旨聲。
鍇注臣鍇按:《周禮》:「大獸:脂者、膏者。」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旨夷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700頁,第2字許惟賢第312頁,第3字
戴角者脂。無角者膏。
段注大戴易本命曰:戴角者無上齒。謂牛無上齒,觸而不噬也。無角者膏而無前齒。謂豕屬也。無前齒者,齒盛於後不用前。有羽者脂而無後齒。羽當爲角。謂羊屬也。齒盛於前不任後。《考工記》鄭注曰:脂者牛羊屬。膏者豕屬。《内則》注曰:肥凝者爲脂。釋者爲膏。按上文膏系之人。則脂系之禽。此人物之辨也。有角無角者各異其名。此物中之辨也。釋膏以脂。禽亦曰膏。《周禮》香臊腥羶皆曰膏。此皆統言不別也。
从肉。旨聲。
段注旨夷切。十五部。
白话解释
脂,戴角动物的脂肪叫“脂”,无角动物的脂肪叫“膏”。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旨”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左「肉」右「旨」。篆文從肉、旨聲。從「肉」,表示與動物有關;「旨」表示音讀。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