讱
讠部5画左右结构U+8BB1
意思解释
外语翻译
- hesitate to say, reluctant to speak
- lent dans la parole, (lit.) lent du langag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而振切,忍去聲。《說文》:頓也。【徐曰】頓者,多頓躓也。《玉篇》:鈍也。《博雅》:難也。《六書故》:言難出也。《論語》:仁者,其言也訒。
义又,司馬光《潛虛》:訒,仁也。
义又,《韻會》:通作認。《荀子・正名篇》:外是者謂之認。【註】難也。
又,《集韻》:爾軫切,音忍 —— 義同。
义《六書正譌》:借爲識訒字。別作認,非。
注解
〔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訒〕字拼音是rè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刃。
〔訒〕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刃聲。本义是說話謹慎。
〔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èn] ⑴ 出言缓慢谨慎。《説文•言部》:“訒,頓也。”《廣韻•震韻》:“訒,難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而振切頁碼第72頁,第13字續丁孫
訒
頓也。从言刃聲。《論語》曰:「其言也訒。」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爾吝反頁碼第203頁,第5行,第1字述
頓也。從言刃聲。《論語》曰:「其言也訒。」
鍇注臣鍇曰:「頓者,多頓躓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而振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380頁,第1字許惟賢第171頁,第4字
顿也。
段注訒顿曡韵。顿之言鈍也。
从言。刃聲。
段注而振切。十三部。
《論語》曰:其言也訒。
段注《顏淵》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