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弁的意思解释

廾部5画上下结构U+5F01

廾部

5画

2画

上下结构

会意字

CAJ

IT

ZSE

23440

1701

5945

U+5F01

54132 撇折、点、横、撇、竖

𥿋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古代的一种帽子。~髦(①古代贵族子弟行加冠礼时用弁束住头发,礼成后把弁去掉不用,后喻没用的东西;②喻轻视)。

〔~言〕书籍或长篇文章的序文、引言。

旧时称低级武官。马~。武~。

详细解释

名词

1.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

覍,冠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 《说文》。俗作卞。凡大夫以上服冕,士弁,制如冕爵。者,古冠之大称。委貌缁布曰冠。 《周礼 · 弁师》注 《仪礼 · 士冠礼》。服注:“以白鹿皮为冠。”,周冠名。 《广韵》突而兮。 《诗 · 小雅 · 甫田》王与大夫尽 《书 · 金縢》。传:“弁,皮弁。”不说(tuō,脱掉)而死于 崔氏。 《左传 · 襄公二十五年》

弁师(周礼官名。为夏官的属官。掌管帝王的冕服及等制);弁冕(古时的礼帽。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又比喻首领、魁首)

crown; cap;

2.古时指武官,因武官戴皮制的弁,后专指低级武官 。

武弁;马弁;弁目(清代兵士头目的通称)

a low ranking military officer;

动词

1.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加冠称弁,以示成年。

未几见兮,突而兮。 《诗 · 齐风 · 甫田》

弁丁(苦力,役夫)

put on a man's hat;

2.加冠头。

各立序论,以其端。 《唐诗品汇 · 总序》

弁琼(指镶在马冠上的美玉)

put at the head;

3.放在前面。

乃书是言以君为诗之端。 清 · 龚自珍《送徐铁生序》

弁首(卷首,前言);弁端(卷首);弁语(弁言);弁论(犹弁言)

put before;

形容词

急 予甚弁焉。——《汉书·王莽传》

fast; at high speed;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1.古代男子所戴的帽子。

《文选 · 曹植 · 七启》:“冠皮弁,被文裘。”《文选 · 颜延年 ·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肴干酒澄,端服整弁。”

2.古时候的一种低级军官,或军官的侍从。

《儒林外史 · 第 三九回》:“传下将令,叫各弁在辕门听候。”

武弁、马弁。

3.姓。如春秋时鲁国有弁严子,明代有弁志中。

惊惧、害怕。

《汉书 · 卷九九 · 王莽传下》:“乃壬午𫗦时,有列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予甚弁焉!予甚栗焉!予甚恐焉!”唐 · 颜师古 · 注:“弁,疾也。一曰弁,抚手也,言惊惧也。”

1.置放。指放在前面或上面。

清 · 龚自珍《送徐铁孙序》:“乃书是言,以弁君之诗之耑。”

2.以手搏击。

《汉书 · 卷七〇 · 甘延寿传》:“试弁,为期斗,以材力爱幸。”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弁,手搏。”

pán

详细解释

乐、欢乐。

《诗经 · 小雅 · 小弁》:“弁彼鸒斯,归飞提提。”汉 · 毛亨 · 传:“弁,乐也。 ”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1.《书》古代男子的礼帽。

皮弁、弁冕。

2.《书》古代的低阶武官。

武弁、马弁。

3.指置放于上面或前面。

弁言。

4.姓。

pán

详细解释

《书》欢乐。

外语翻译


  • conical cap worn during Zhou dynasty
  • bonnet, petit chef militair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下 部首:廾部 )

唐韻》、《集韻》、《韻會》:皮變切;《正韻》:毗面切,𡘋音汴。說文》本作㝸。冕也。象形。或作弁。玉篇》:㝸,弁也、攀也,所以攀持髮也。儀禮・士冠禮》:周弁,殷冔,夏收。【註】弁,名出於槃。槃,大也,言所以自光大也。【疏】弁是古冠之大號。釋名》:弁如兩手相合抃時也。以爵韋爲之,謂之爵弁;以鹿皮爲之,謂之皮弁,以𩎟韋爲之也。詩・衞風》:會弁如星。

又,急也。禮・玉藻》:弁行剡剡起屨。【疏】弁,急也;剡剡,身起貌。急行欲速,而身屨恆起也。

又,戰懼狀。前漢・嚴延年傳》:吏皆股弁。【註】股戰若弁,弁謂撫手也。又,〈王莽傳〉:予甚弁焉。【註】弁,疾也。一曰撫手也,言驚懼也。

又,手搏也。前漢・甘延壽傳》:試弁爲期門。【註】弁,手搏。

又,星名。星經》:天弁九星,在建近河,爲市官之長。

又,地名。禮・檀弓》: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

又,姓,與卞通。前漢・東方朔傳》:弁嚴子爲衞尉。

又,山名。廣輿記》:卞山,一名弁山,山石瑩然如玉,在今湖州府城北。

又,《集韻》:薄官切,音盤 —— 與般同,樂也。詩・小雅》:弁彼鸒斯。【傳】弁,樂也。

注解

〔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廾部

〔弁〕字拼音是bi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厶、廾,五行属

〔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iàn] ⑴ 古代的一种帽子⑵ 〔~言〕书籍或长篇文章的序文、引言。⑶ 旧时称低级武官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下反切皮變切頁碼282頁,第14

異體𡭪、覍

㝸冕也。周曰㝸,殷曰吁,夏曰收。从皃,象形。

𠭛

異體𢍍𢍘𢍙

𠭛籒文㝸从𠬞,上象形。

弁或㝸字。

附注段玉裁注:「从廾者,敬以承之也。」按:甲骨文、金文、籀文像雙手扶冠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六反切皮變反頁碼716頁,第1行,第3

弁冕也。周曰𡭪;殷曰冔;夏曰收。從皃,象形

反切………頁碼716頁,第2行,第1

籒文𡭪或從廾,上象形

反切………頁碼716頁,第2行,第2

𡭪字。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下反切皮變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622頁,第3許惟賢711頁,第4

弁冕也。

段注按當云冕屬。轉寫奪屬字耳。冠下云:弁冕之總名也。云總名,則弁與冕固有分矣。冕下云:大夫以上冠也。云大夫以上冠,則士無冕可知。士有爵弁,非冕也。依《禮器》,則夏殷之士有冕。周之士爵弁,亦冕之亞也。《周禮》掌弁冕之官,但曰《弁師》。

周曰㝸。殷曰吁。夏曰收。

段注吁宋本及《五音韵諩》如此。此古本也。《五經文字》曰:《字林》作𦀒。《經典》相承𣜩省作冔。然則冔字又出《字林》後。許書安得有冔。《白虎通》作詡。吁詡皆大義。《士冠禮》記曰:周弁,殷冔,夏收。鄭曰:弁名出於槃。槃,大也。言所以自光大也。冔名出於幠。幠,覆。言所以自覆飾也。收,言所以收斂髮也。《郊特牲》亦曰:周弁,殷冔,夏收。弁者,爵弁。非冕也。而《王制》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而祭。周人冕而祭。不言弁言冕。鄭曰:皇,冕屬。則收冔皆冕屬可知。《大雅》。厥作祼將。常服黼冔。傳曰:冔,殷冠也。夏后氏曰收。周曰冕。亦不以周弁配夏收,殷冕。而言周冕。故知《士冠禮》、《郊特牲》之周弁非不可云周冕。葢周之爵弁,卽夏殷之收冔。收冔,卽夏殷之冕。《周禮・司服》、《弁師》二職皆不言爵弁。其諸爵弁包於冕與。鄭曰:爵弁制如冕。黑色。但無繅耳。玉裁謂。周㝸,殷吁,夏收皆冕也。爵弁,卽夏殷之冕。則韋弁,皮弁亦冕屬也。故許以冕屬釋之。

从皃。象形。

段注謂篆體小也。葢象皮弁之會。鄭曰:會,縫中也。皮變切。十四部。按弁古音同盤。其引伸之義爲法。如《顧命》率循大弁是也。亦爲大。如鄭云所以自光大是。又假借爲昪樂字。如《詩・小弁》傳曰弁樂也,卽《衞風》傳之盤樂也。弁樂之反爲弁急。如《左傳》邾莊公卞急是也。

或㝸字。

段注今則或字行而正字廢矣。𢍍爲籒文,則㝸本古文也。人象上覆之形。弁之譌俗爲卞。由𣜩書而貤謬也。

籒文㝸。从𠬞。上象形。

段注从廾者,敬以承之也。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