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
意思解释
簸
bǒ基本解释
①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谷。
②颠动摇晃。颠~。~荡。~动。~弄。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箕,皮声。本义: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
2.同本义。
簸,扬米去糠也。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簸秕,簸扬糠秕(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簸箩(盛物的竹筐)
winnow;
3.摇动;颠动。
宫殿摆簸。
颠簸;簸行(摇摆不定的步行)
jolt;
4.另见 bò。
国语辞典解释
簸
bǒ详细解释
动
1.用畚箕摇动,使米起落,以除去米糠。
《诗经 · 大雅 · 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2.摇动。
《文选 · 张衡 · 西京赋》:“尔乃振天维,衍地络,荡川渎,簸林薄。”
3.蹧蹋、花费。
《儒林外史 · 第四回》:“不过要簸掉我几两银子,好把屋后的那一块田卖与他。”
外语翻译
- winnower
- vanner, pelle à poussièr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集韻》:補火切;《韻會》:杜果切;《正韻》:烏果切,𡘋音駊。《說文》:揚米去糠也。《詩・大雅》:或簸或蹂。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補過切,音播 —— 義同。
注解
〔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簸〕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ò、bǒ,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箕、皮、;、𥫗、𤿺,五行属木。
〔簸〕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箕,皮声。本义是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
〔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ò] ⑴ 〔~箕〕❶扬糠除秽、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条或铁皮制成,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❷簸箕形的指纹(“箕”均读轻声)。㈡ [bǒ] ⑴ 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⑵ 颠动摇晃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布火切頁碼第147頁,第7字續丁孫
簸
揚米去糠也。从箕皮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布火反頁碼第376頁,第1行,第2字述
揚米去糠也。從箕,從皮聲。
鍇注臣鍇按:《詩》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布火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794頁,第8字許惟賢第354頁,第8字
揚米去𥹺也。
段注與播布之義相近。
从箕。皮聲。
段注布火切。十七部。
白话解释
簸,扬米去糠的竹制家具。字形采用“箕”作边旁,“皮”是声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