𤿑
皮部9画半包围结构U+24FD1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布火切;《集韻》、《韻會》:補火切,𡘋音簸 —— 蹇也。
又,《集韻》:補過切,簸去聲 —— 足橫病。
义《說文》:𤿑,曲脛也。从大,象偏曲之形。與跛通。
注解
〔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皮部。
〔𤿑〕字拼音是bǒ,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尣、皮。
〔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ǒ] ⑴ 同“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布火切頁碼第344頁,第11字續丁孫
㝿
異體𤿑
蹇也。从尣皮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晡顆反頁碼第838頁,第6行,第3字述
蹇也。從尣皮聲。
鍇注臣鍇曰:「《春秋公羊》曰:『晉使㝿。』俗作跛。」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布火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978頁,第3字許惟賢第864頁,第7字
蹇也。
段注《足部》曰:蹇者,㝿也。二篆爲轉注。㝿俗作跛。或以沾入《足部》。致正俗複出。非也。今之經傳有跛無㝿。《王制》、《公羊》、《穀梁傳》皆作跛。
从尢。皮聲。
段注布火切。十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