挐
国语辞典解释
挐
详细解释
◎“拏”的异体字。
挐
rú详细解释
动
1.牵引。
《广韵 · 平声 · 鱼韵》:“挐,牵引。”唐 · 韩愈《送区册序》:“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
2.连续。
《汉书 · 卷六四 · 严安传》:“祸挐而不解,兵休而复起。”
3.掺杂。
《楚辞 · 宋玉 · 招魂》:“稻粢穱麦,挐黄粱些。”
形
◎杂乱。
《楚辞 · 宋玉 · 九辩》:“叶烟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淮南子 · 览冥》:“美人挐首墨面而不容,曼声吞炭内闭而不歌。”
两岸词典解释
挐
rú详细解释
1.《书》牵引。
2.《书》连续;连绵。
祸挐而不解,兵休而复起(《汉书‧卷六十四‧严安传》)。
3.《书》杂乱。
叶烟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楚辞‧宋玉‧九辩》)。
4.《书》掺杂。
稻粢穱麦,挐黄粱些(《楚辞‧宋玉‧招魂》)。
5.姓。
外语翻译
- drag
- ergreifen, einnehmen
- appréhender, prendr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正韻》𡘋女加切 —— 同「拏」。《說文》:持也。《莊子・漁父篇》:丈挐而引其船。韓愈〈李花〉詩: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挐。【註】拏同。
义又,揚子《方言》:杷,宋魏閒謂之渠挐。《轉注古音》:韻書挐在魚韻,據《方言》則在麻韻者,亦古音也。〇【按】渠挐,《集韻》作淭𣖹。
又,《唐韻》:女余切;《集韻》、《韻會》、《正韻》:女居切,𡘋音袽 —— 牽也。又,煩也。揚雄〈解嘲〉:攫挐者亡,默默者存。【註】攫挐,妄有搏執牽引也。女居切。宋玉〈九辯〉:枝煩挐而交橫。【註】挐一作拏。煩挐,擾亂也。王逸〈九思〉:吁嗟兮悲夫,散亂兮紛挐;茅絲兮同「䋴」,冠履兮共絇。
义又,姓。《戰國策》:君所用者,緤錯挐薄也。【註】衞二臣名。
又,人名。《春秋・僖元年》: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酈,獲莒挐。【註】女居反。又,女加反。
又,《唐韻》:乃亞切;《集韻》:乃嫁切,𡘋呶去聲 —— 絲結亂也。
又,《集韻》:人余切,音如 —— 亦持也。
又,尼據切,女去聲 —— 拘挐,不展也。互詳拏字註。
注解
〔挐〕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挐〕字是多音字,拼音是rú、ná,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如、手。
〔挐〕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ú] ⑴ 纷乱:“枝烦~而交横。”⑵ 连续;连结。⑶ 糅杂。⑷ 古通“桡”,船桨。⑸ 姓。㈡ [ná] ⑴ 同“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女加切、女余切頁碼第408頁,第5字續丁孫
挐
持也。从手如聲。
蔣注段玉裁曰:挐拏,兩篆形體互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女除反頁碼第979頁,第1行,第2字述
持也。從手如聲。一曰誣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女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438頁,第3字許惟賢第1060頁,第7字
持也。从手。奴聲。
段注各本篆作挐。解作如聲。此與前文訓牽引之挐互譌也。今正。煩挐,紛挐字當从如。女居切。拏攫字當从奴。女加切。古音同在五部而形異。猶《糸部》有絮䋈二篆也。
一曰誣也。
段注《方言》曰:㘓哰,謰謱,拏也。郭注。言譇拏也。女加反。又曰:拏,楊州會稽之語也。或謂之惹。或謂之䛳。許《言部》曰:譇拏,羞窮也。《方言》及《言部》字皆从奴。亦可證篆體作挐之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