玆
外语翻译
- now, here; this; time, yea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𢆶
《廣韻》:子之切;《集韻》、《韻會》:津之切;《正韻》:津私切,𡘋音孜。《說文》:黑也。《玉篇》:濁也、黑也。或作、滋。《左傳・哀八年》:何故使吾水滋。【註】滋,本又作玆,子絲反,《字林》云黑也。
义又,姓。《左傳・定十年》:孔子使玆無還揖對。
义又,《說文》〔徐鍇註〕:借爲玆此字。《爾雅・釋詁》:此也。《書・大禹謨》:念玆在玆。〇【按】《爾雅》、《尚書》本作玆。《正字通》仍《韻會》之譌,攺入茲字註,反駁从𤣥之非,誤;又引孫氏說,今年亦曰今玆,从艸木玆生紀也,尤鑿。
义又,神名。《山海經》: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靑蛇,踐兩赤蛇,名曰弇玆。
又,《廣韻》、《集韻》𡘋瑚涓切,音懸 —— 黑也。《左傳・哀八年》〔釋文〕:玆,音𤣥。〇【按】茲、玆二字,音同義別。从𤣥者,子之、瑚涓二切,訓黑也、此也、姓也;从艸者,子之、牆之二切,訓艸木多益也、蓐也,國名。今各韻書互相蒙混,如《廣韻》、《韻會》玆字訓國名,《集韻》玆字訓蓐也,《韻會》、《字彙》、《正字通》玆字訓此也,非當時編輯之譌,卽後人刊刻之誤。《正韻》有玆無茲,合玆、茲二字訓義爲一,尤爲疎漏。今从《說文》幷各書重爲訂正。
注解
〔玆〕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上,康熙部首是玄部。
〔玆〕字拼音是z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玄、玄。
〔玆〕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ī] ⑴ 黑,污浊:“何故使吾水~(今本作‘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子之切頁碼第125頁,第2字續丁孫
玆
異體兹
黑也。从二玄。《春秋傳》曰:「何故使吾水兹?」
附注吳玉縉引經考:「今經典玆黑、茲生字皆用茲,玆、茲混用莫辨。」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金文無『玆』,只作原形𢆶,多用為指示代詞。戰國文字在𢆶的上部加橫筆(或U筆),作為分化符號,因此分出『玆』字。《說文》釋為『从二玄』,恐非。」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八反切則欺反頁碼第323頁,第4行,第2字述
黒也。從二玄。《春秋傳》曰:「何故使吾水玆。」
鍇注臣鍇曰:「借爲玆,此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子之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635頁,第3字許惟賢第284頁,第8字
黑也。从二玄。
段注胡㳙切。十二部。今本子之切。非也。按《左傳》。何故使吾水玆。《釋文》曰:玆音玄。此相傳古音。在十二部也。又曰:本亦作滋。子絲反。此俗加水作滋。因誤認爲滋益字而入之之韵也。《艸部》茲從省聲。凡《水部》之滋,《子部》之孶,《鳥部》之鷀皆以茲爲聲。而玆滋字衹當音懸。不當音孜。《廣韵》七之作滋。一先作滋。音義各不同爲是也。且訓此之茲本假借從艸之茲。而不當用二玄之玆。蔡邕石經見於𣜩釋,漢𣜩字原者,尚書茲字五見。皆從艸。則唐石經皆作玆者非矣。今本《說文》滋孶鷀篆體皆誤從玆。
《春秋傳》曰:何故使吾水玆。
段注見《左傳》哀八年。《釋文》曰:兹音玄。本亦作滋。子絲反。濁也。《字林》云:黑也。按宋本如是。今本玆滋互易。非也。且本亦作滋。則仍胡㳙切。不同《水部》滋水字子絲反也。陸氏誤合二字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