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意思解释
冬鼕
dōng基本解释
①一年中的第四季。~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天。~眠。
②姓。
③象声词,敲鼓声。战鼓~~。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2.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冬,四时尽也。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无冬无夏。 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冬暖夏凉;冬酿(冬季酿酒);冬温(冬天所害的一种热病);冬计(寒冬的生计)
winter;
3.冬月,阴历十一月的俗称。
适冬(阴历十一月)之望日(十五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
the 12th month;
4.最后,终。
诰诰作事,毋从我冬始。
end;
象声词
◎冬冬声 ——形容敲门或敲鼓的声音。
冬冬(形容敲门的声音)
rub-a-dub; rat-tat; rat-a-tat;
国语辞典解释
冬鼕
dōng详细解释
名
1.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季。农历指立冬至立春的时期,一般而言气温较低。若以北半球气候论,概指十一月或十二月至翌年的二月或三月期间。
寒冬、残冬、冬天。
2.闽南方言。代表一年的时间。
两冬、三冬。
3.姓。如三国时有冬逢。
外语翻译
- winter, 11th lunar month
- Winter (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𣆼 、 𣅈 、 𠘀 、 𠔙 、 𠘗
《唐韻》、《集韻》、《韻會》𡘋都宗切,篤平聲。《說文》:四時盡也。《禮・月令》: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樂記〉:冬,藏也。《前漢・律歷志》:冬,終也。《白虎通》:冰霜,冬之𠋫也。《鶡冠子・環流篇》: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义又,姓。《韻會》:前燕有司馬冬壽。
注解
〔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冫部。
〔冬〕字拼音是dō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夂、冫,五行属火。
〔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ōng] ⑴ 一年中的第四季⑵ 姓。⑶ 象声词,敲鼓声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都宗切頁碼第383頁,第14字續丁孫
冬
異體冬
四時盡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終字。
𠔙
異體𣆼、𠘀、𣅈、㫡、昸
古文冬从日。
附注郭沫若《金文叢考》:「(金文中)冬字多見,但均用為終。」
附注《說文新證》:「戰國文字加『日』,強調其為計時之稱。秦漢文字加義符『仌』,以強化冬天結冰之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都農反頁碼第930頁,第3行,第1字述
四時盡也。從仌、𠂂。𠂂,古文終。
鍇注臣鍇曰:「《白虎通》曰:『冬,終也。』仌,霜;冬,終之候也。會意。」
反切………頁碼第930頁,第4行,第1字述
古文冬從日。
鍇注臣鍇日:「冬者,月之終也,日窮於紀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都宗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281頁,第7字許惟賢第992頁,第13字
四時盡也。
段注冬之爲言終也。《考工記》曰:水有時而凝。有時而釋。故冬从仌。
从仌。从𠔾。
段注會意。𠔾亦聲。都宗切。九部。
𠔾,古文終字。
段注見《糸部》。
古文冬。从日。
白话解释
冬,四个时令的终结。字形采用“仌、夂”会义。夂,这是古文写法的“终”字。,这是古文写法的“冬”字,字形采用“日” 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的「」構形本來像在一條繩子的兩端各打一個結。六書中屬於象形。金文將「
」的兩點往上移,也有寫法是增加日旁的。戰國楚帛書繼承金文從日的寫法,再將兩偏旁改成上下排列,橫筆改作兩小斜筆,而秦簡文字寫作「
」,在文字下方增加「=」並為篆文所繼承,改成「
」下增添義符「
」,以強化冬天結冰的意思。《說文》古文則承襲楚系文字從日的構形,來表達四時之終的冬天季節。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