欬
意思解释
欬
kài基本解释
◎亦作咳。咳嗽。《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余左顧而欬,乃殺之。”。
详细解释
动词
◎重声咳嗽。
欬,逆气也。 冬时有嗽上气疾。 在变动为欬。 车上不广欬。 鲁乐欬,字子声。 国多风欬。 余左顾而废除欬,乃杀之。
欬逆(咳喘气逆);欬嗽(咳嗽);欬謦(咳嗽声);欬欬(象声词)
cough;
国语辞典解释
外语翻译
- cough; sound of laught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苦漑切;《集韻》、《韻會》:口漑切,𡘋音慨。《說文》:逆氣也。《玉篇》:上欶也。《類篇》:今俗謂嗽爲欬。《禮・月令》:季夏行春令,則穀實鮮落,國多風欬。【註】因風致欬疾也。
义又,大呼曰廣欬。《禮・曲禮》:車上不廣欬。【疏】廣,弘大也;欬,聲欬也。在上而聲大欬,似自矜,又驚衆也。
又,謦欬,言笑也。《列子・黃帝篇》: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莊子・徐無鬼》:况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註】欬,苦愛反。
又,《集韻》:去兾切,音器 —— 義同。
又,《集韻》:乙界切,音餲 —— 與噫同。《說文》:飽食息也。通作䬵。
注解
〔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欠部。
〔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kài、à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亥、欠。
〔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kài] ⑴ 亦作咳。咳嗽。《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余左顧而欬,乃殺之。”。㈡ [ài] ⑴ 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苦蓋切頁碼第287頁,第29字續丁孫
欬
屰气也。从欠亥聲。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此字經典固無所誤……然往往有作『咳』者。今作咳,沿俗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苦噯反頁碼第725頁,第7行,第1字述
逆氣。從欠亥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苦葢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650頁,第5字許惟賢第723頁,第11字
屰气也。
段注《周禮・疾醫》。冬時有嗽上氣疾。注曰:嗽,欬也。上氣,逆喘也。按𠻳本亦作欶。欶者,含吸也。含吸之欲其下而气乃逆上是曰欬。許書以欶包嗽。《口部》無嗽。俗又作瘶。《倉頡篇・齊部》謂瘶曰欬。
从欠。亥聲。
段注苦葢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