唖
外语翻译
- dumb, mute; become hoars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烏格切;《集韻》:乙格切;《韻會》、《正韻》:乙革切,𡘋音𩚬。《說文》:笑也。《易・震卦》:笑言啞啞。【疏】啞啞,笑語之聲也。揚子《法言》: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集韻》或作䛩。
又,《集韻》:乙却切,音約 —— 義同。
又,《集韻》、《類篇》𡘋遏鄂切,音惡 —— 義同。《易林》:鳧雁啞啞,以水爲宅,雌雄相和,心志娛樂。宅,達各切。
又,《廣韻》:烏下切;《集韻》、《正韻》:倚下切;《韻會》:幺下切,𡘋雅上聲。《玉篇》:不言也。《集韻》:也。《戰國策》:豫讓吞炭爲啞,變其音。《廣韻》同瘂、𤺘。
又,《集韻》、《正韻》:於加切;《韻會》:幺加切,𡘋音鴉。《集韻》:啞嘔,小兒學言。
义又,《淮南子・原道訓》:烏之啞啞。《前漢・王吉・射烏辭》:烏烏啞啞。
又,《集韻》:衣駕切,音亞 —— 聲也。《韓非子・難一篇》: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又,《集韻》:一曰鳥聲。
考證
《集韻》瘏也。
謹照原文瘏也改瘖也。
注解
〔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啞〕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ǎ、yā,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亞。
〔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ā] ⑴ 均见“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於革切頁碼第41頁,第36字續丁孫
啞
異體唖
笑也。从口亞聲。《易》曰:「笑言啞啞。」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鵶赫反頁碼第127頁,第1行,第1字述
笑也。從口亞聲。《易》曰:「笑言啞啞。」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於革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26頁,第5字許惟賢第100頁,第7字
𥬇也。
段注《馬融》曰:啞啞,𥬇聲。鄭云:樂也。
从口。亞聲。
段注於革切。古音在五部。按《字林》云:謚𥬇聲。呼益反。此由𥬇言啞啞字音形皆變而云然。啞俗訓爲瘖。幺下切。
易曰:𥬇言啞啞。
段注震卦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