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啞的意思解释

口部11画左右结构U+555E

口部

11画

8画

左右结构

KGHG 86,KGFG 98

RMLM

JBZ

61012

U+555E

25112155121 竖、横折、横、横、竖、横、竖折撇/竖折折、竖折撇/竖折折、横、竖、横

𤺘

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均见“哑”。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人或动物因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丧失语言的功能。

《史记 · 卷八六 · 刺客传 · 豫让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聋哑。

发音枯竭。

嗓子喊哑了。

1.形容声音枯涩、低沉不圆润。

沙哑、说了一整天,声音有点嘶哑。

2.不说话、没声音的。

哑铃、哑剧。

è

详细解释

参见“哑哑”(二)条。

详细解释

1.形容乌鸦之类的叫声。

《广韵 · 去声 · 祃韵》:“哑哑,鸟声。”《淮南子 · 原道》:“故夫乌之哑哑,鹊之唶唶,岂尝为寒暑燥湿变其声哉。”唐 · 李白《乌夜啼》诗:“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2.形容小儿学说话的声音。

《集韵 · 平声 · 麻韵》:“哑,哑呕,小儿学言。”

语助词。

《西游记 · 第二一回》:“我爷哑!好大蚊子!一口就叮了一个大疙疸!”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1.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丧失语言功能。

2.无声的。

哑谜、哑剧。

3.发音困难;声音低沉、不圆润。

沙哑、嗓子哑了。

4.弹药因某些原因而未爆炸或未及时爆炸。

哑炮、哑弹。

5.拟声词。模拟笑的声音。

哑然失笑。

详细解释

1.助词。同“呀”。

2.参见【哑哑】。

外语翻译


  • dumb, mute; become hoarse
  • stumm , sprachlos , stumm (Adj)
  • muet, rauqu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

廣韻》:烏格切;《集韻》:乙格切;《韻會》、《正韻》:乙革切,𡘋𩚬說文》:笑也。易・震卦》:笑言啞啞。【疏】啞啞,笑語之聲也。揚子《法言》: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集韻》或作䛩。

又,《集韻》:乙却切,音約 —— 義同。

又,《集韻》、《類篇𡘋遏鄂切,音惡 —— 義同。易林》:鳧雁啞啞,以水爲宅,雌雄相和,心志娛樂。宅,達各切。

又,《廣韻》:烏下切;《集韻》、《正韻》:倚下切;《韻會》:幺下切,𡘋雅上聲。玉篇》:不言也。集韻》:也。戰國策》:豫讓吞炭爲啞,變其音。廣韻》同瘂、𤺘

又,《集韻》、《正韻》:於加切;《韻會》:幺加切,𡘋音鴉。集韻》:啞嘔,小兒學言。

又,《淮南子・原道訓》:烏之啞啞。前漢・王吉・射烏辭》:烏烏啞啞。

又,《集韻》:衣駕切,音亞 —— 聲也。韓非子・難一篇》: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又,《集韻》:一曰鳥聲。

考證

卷目:考證・丑集上 部首:口部 )

《集韻》瘏也。

謹照原文瘏也改瘖也。

注解

〔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啞〕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ǎ、yā,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亞

〔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ā] ⑴ 均见“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於革切頁碼41頁,第36

異體

啞笑也。从口亞聲。《易》曰:「笑言啞啞。」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鵶赫反頁碼127頁,第1行,第1

啞笑也。從口亞聲。《易》曰:「笑言啞啞。」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於革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26頁,第5許惟賢100頁,第7

啞𥬇也。

段注《馬融》曰:啞啞,𥬇聲。鄭云:樂也。

从口。亞聲。

段注於革切。古音在五部。按《字林》云:謚𥬇聲。呼益反。此由𥬇言啞啞字音形皆變而云然。啞俗訓爲瘖。幺下切

易曰:𥬇言啞啞。

段注震卦辭。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