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意思解释
荷
hé基本解释
①〔~包〕a.佩戴的小囊;b.食品名。
②〔~尔蒙〕“激素”的旧称。
③即“莲”。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艸,何声。本义:植物名。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花叶供观赏。
2.植物名。即莲。
荷,芙蕖叶。 隰有荷华。 有蒲与荷。 荷叶之清香。
荷月(指农历六月,以荷花盛开,故名荷月);荷衣(荷叶);荷芰(莲与菱);荷花(莲花。也作“莲华”、“荷华”);荷扇(荷叶形圆似团扇,故雅称为荷扇)
Indian lotus;
3.荷叶 。
荷钱(初生的荷叶。因其形似小钱,故称);荷衣(用荷叶编成的衣服);荷杯(荷叶做的杯子);荷裳(用荷叶做的衣服);荷衣蕙带(荷叶为衣,蕙草作带。指仙人的衣服)
lotus leaf;
4.古代酒器荷叶杯的代称。
明画烛,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齐歌。
lotus-leaf cup;
5.另见 hè。
荷
hè详细解释
动词
1.用肩扛或担;背负。
荷担者三夫。 以杖荷蓧。
荷锄;荷蓧丈人(担着耘田竹杖的老人;隐士);荷校(以肩荷枷。即颈上带枷。校,枷);荷担(肩挑东西)
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
2.肩负,担负。
子击磬于 卫,有荷蒉而过 孔氏门者。
荷累(负累;牵累);荷担(承担生活、工作、责任、事业等)
shoulder;
3.承受;承蒙。
荷天下之重任。
荷佩(承受);荷得(承蒙;亏得);荷护(保佑,佑护);荷蒙(承蒙;承受)
bear;
4.用于书信中表示感谢或客气 。如∶感荷;拜荷;荷佩(荷佩。感荷;感激);荷恩(蒙受恩惠);荷眷(荷睠。承受恩宠;承蒙关注)
be grateful; be obliged;
5.拿,持 。
荷杖(拄着拐杖)
hold;
名词
1.担子。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的责任 。
肩负重荷。
burden; responsibility;
2.电荷的简称 。
荷质比。
charge;
3.古泽名。又水名。也作“菏”。
菏,泽名,见《夏书》。古本亦作荷。
the He River;
4.另见 hé。
国语辞典解释
荷
hè详细解释
动
1.用肩膀扛著。
《汉书 · 卷五二 · 窦田灌韩传 · 灌夫》:“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
荷锄、荷枪。
2.承当、担负。
汉 · 张衡《东京赋》:“荷天下之重任,匪怠皇以宁静。”
不胜负荷。
3.蒙受。今多用书信中,表谢意。
《左传 · 昭公三年》:“一为礼于晋,犹荷其禄,况以礼终始乎?”唐 · 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奉先帝之遗训,荷本朝之厚恩。”
感荷、为荷。
两岸词典解释
荷
hé详细解释
1.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即藕。叶圆而大,夏季开花,呈淡红、黄色或白色等。藕可供食用或制藕粉。果实藏于莲蓬(花托)内,俗称莲子,为滋补食品。藕节、莲子、荷叶皆可供药用。也作“蓮”、“莲花”、“荷花”、“芙蓉”、“芙蕖”、“菡萏”。
2.指荷兰王国(荷兰)。(英Netherlands)
荷语。
3.姓。
荷
hè详细解释
1.指电荷。
正荷、负荷。
2.背(ㄅㄟ bēi);扛。
荷锄、荷枪实弹。
3.承担;担负。
荷载、负荷、难荷重任。
4.承受的压力;担当的责任。
重荷在身。
5.蒙受;承受恩惠,多用于书信中,以聊表谢意。
感荷、为荷、荷恩、敬请示复是荷。
外语翻译
- lotus, water lily, holland
- porter sur son épaule ou son dos, charge, responsabilité, lotu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𡘋音何。《爾雅・釋草》:荷,芙渠。【註】別名芙蓉,江南人呼荷。《詩・鄭風》:隰有荷華。【傳】荷華,扶渠也。又,〈陳風〉:有蒲與荷。【箋】芙渠之莖也。《𡌨雅》:荷,總名也,華葉等名具衆義,故以不知爲問,謂之荷也。
义又,《本草》:薄荷,莖葉似荏而長。
义又,地名。〈吳志・裴松之傳〉:吳圍成陽都尉張喬于揚荷橋。
又,《集韻》:居何切,音歌 —— 水名,與菏同。註詳菏字。
又,《廣韻》:胡可切。《左傳・昭七年》:其子弗克負荷。【註】荷,擔也。《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疏】荷,擔揭也。《晉書・輿服志》:八座尚書荷紫,以生紫爲袷囊,綴之服外。
又,通何。《詩・小雅》:何蓑何笠。【傳】揭也。【箋】何可反。
义又,《國語補音》:負荷之荷亦音河。嵆康詩:昔䝉父兄祚,少得離負荷;因疏遂成嬾,寢跡此山阿。潘岳詩: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豈能陋微官,但恐沗所荷㊟〔「豈能陋微官」之「能」,或作「敢」;「但恐沗所荷」之「沗」,當為「忝」字形誤。潘岳〈河陽縣作詩二首〉其二:豈能陋微官,但恐忝所荷〕。
义又,通苛。《前漢・酈食其傳》:握齱好荷禮。【師古註】荷與苛同 —— 苛,細也。
义又,怨怒聲。《通鑑》:梁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
考證
《爾雅・釋草》荷,芙渠。〔註〕別名芙蓉,江南人呼荷。
謹照原文江南改江東。
《詩・小雅》何蓑何笠。《傳》揭也。《箋》何可反。
謹照原文箋何可反改釋文河可反。
注解
〔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荷〕字拼音是hé,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何,五行属木。
〔荷〕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何声。本义是植物名。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花叶供观赏。
〔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é] ⑴ 〔~包〕a.佩戴的小囊;b.食品名。⑵ 〔~尔蒙〕“激素”的旧称。⑶ 即“莲”。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下反切胡哥切頁碼第22頁,第28字續丁孫
荷
芙蕖葉。从艸何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反切閑俄反頁碼第85頁,第3行,第2字述
夫容葉。從艸何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下反切胡哥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35頁,第1字許惟賢第58頁,第7字
扶渠葉。
段注今《爾雅》曰:其葉蕸。音義云:眾家無此句。惟郭有。就郭本中或復無此句。亦竝闕讀。玉裁按。無者是也。高注《淮南》云:荷夫渠也。其莖曰茄。其本曰蔤。其根曰藕。其華曰夫容。其秀曰䓿萏。其實蓮。蓮之藏者菂。菂之中心曰薏。大致與《爾雅》同。亦無其葉蕸三字,葢大葉駭人。故謂之荷。大葉扶搖而起。渠央寬大。故曰夫渠。《爾雅》假葉名其通體。故分別莖華實根各名而冠以荷夫渠三字。則不必更言其葉也。荷夫渠之華爲䓿萏。䓿萏之葉爲荷夫渠。省文互見之法也。或疑闕葉而補之。亦必當曰其葉荷。不嫌重複。無庸肊造蕸字。又案屈原,宋玉,楊雄皆以芙蓉與芰荷對文。然則芰者蔆之葉。蔆者芰之實。蔆之言棱角也。芰之言支起也。
从艸。何聲。
段注胡哥切。十七部。
白话解释
荷,芙蕖叶。字形采用“艸”作边旁,“何”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晚出,始見於篆文。字從艸、何聲。《說文》:「荷,扶渠葉。」段注:「葢大葉駭人,故謂之荷。大葉扶搖而起,渠央寬大,故曰夫渠。」隸、楷字形均承篆文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