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意思解释
何
hé基本解释
①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
②副词,多么。~其壮哉!
③姓。
详细解释
代词
1.什么。
何节奄忽,蹄足洒血? 何调翰之乔桀? 何以自绘。 子何恃而往? 何异断斯织。
何人;何物;有何困难;何干(有什么相干)
what;
2.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 如土石何。问女何所思。 得钱何所营。 何苦而不平。 何不以锯中。 何忧令名不彰。 羌笛何须怨杨柳。
何居(何故);何者(为什么);何意(为什么,何故);何缘(为什么)
what;
3.哪里,什么地方。
笑问客从何处来。 何处得秋霜。
何往;此行何去?;何从(哪里);何止(哪里止,不止)
where;
4.谁。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不知何氏之女。
who;
5.哪样,哪点。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
which;
动词
1.问,盘问,诘问。
陈列兵而谁何。
谁何(盘问是谁)
ask;
2.通“诃(呵)”。谴责;呵斥。
何,与诃通。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 良将精弩寄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自冠氂缨。
berate; excoriate;
副词
1.岂:怎 。
何以这样?;几何?
how;
2.甚;多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水何澹澹。
very; how;
名词
◎姓(何氏姓源)除外族改姓外,主要出自“姬”姓,“韩氏”所分。
何郎(三国时,魏国何晏面白如傅粉。后即称喜欢修饰的青年男子或美男子为何郎)
语气词
1.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
2.另见 hè。
何
hè基本解释
◎古同“荷”,担。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后作“荷”。
何校灭耳,凶。 何天之衢。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用此五子者何功。
何校(戴枷);何劳(承受烦劳)
load;
2.另见 hé。
国语辞典解释
何
hé详细解释
代
1.那里、何处。
《史记 · 卷七〇 · 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 · 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谁。
《西游记 · 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形
◎什么。
《论语 · 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 · 苏轼《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何故、何时。
副
1.为什么。
《论语 · 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 · 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何必、何不、何乐不为。
2.岂、怎么。
南朝宋 · 刘义庆《世说新语 · 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 · 苏轼《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只、何足挂齿。
3.多么。表示程度。
《汉书 · 卷六五 · 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 · 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何等、何其不幸。
名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两岸词典解释
何
hé详细解释
1.什么。
何地、何事、何年、何故。
2.为什么。
何不、何必。
3.《书》表示强调或感叹,相当于“多么”。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唐‧杜甫《塞芦子诗》)。
4.姓。
外语翻译
- what, why, where, which, how
- das, der , das, was , warum, weshalb , übertrags (S), übertragen (V), He (Eig, Fam)
- quel ?, quoi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𡘋賀平聲 —— 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陳利兵而誰何。
义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𤰞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
义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
义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
义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
义又,姓。
义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
又,《集韻》、《正韻》𡘋下可切,賀上聲 —— 同「荷」,儋也、負也。《易・噬嗑》:何校滅耳。《詩・曹風》:何戈與祋。〈小雅〉:何簑何笠。〈商頌〉:百祿是何。
义又,通訶。《前漢・賈誼傳》:大譴大何。【註】譴,責也;何,詰問也。
注解
〔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何〕字是多音字,拼音是hé、hē、h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可,五行属木。
〔何〕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是负荷。
〔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é] ⑴ 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⑵ 副词,多么⑶ 姓。㈡ [hē] ⑴ 古同“呵”,谴责。㈢ [hè] ⑴ 古同“荷”,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胡歌切頁碼第260頁,第13字續丁孫
何
儋也。从人可聲。
鉉注臣鉉等曰:儋何,卽負何也。借爲誰何之何。今俗別作擔荷,非是。
附注按:甲骨文「何」字像人荷戈之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五反切閑俄反頁碼第668頁,第5行,第1字述
儋也。從人可聲。一曰誰也。
鍇注臣鍇曰:「《商頌》:『百禄是何?』又《爾雅》『何鼓謂之牽牛』注云:『謂之儋鼓。』儋是何,爲負何也。今俗多上去聲,音不必爾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何則切、胡可切、胡歌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481頁,第3字許惟賢第650頁,第7字
儋也。
段注何俗作荷。猶佗之俗作駝,儋之俗作擔也。《商頌》:百祿是何。何天之休。何天之龍。傳曰:何,任也。箋云:謂擔負。《周易》:何天之衢。虞翻曰:何,當也。何校滅耳。王肅云:何,荷擔也。又《詩》:何戈與祋。何蓑何笠。傳皆云:揭也。揭者,舉也。戈祋手舉之。蓑笠身舉之。皆擔義之引伸也。凡經典作荷者皆後人所竄改。
一曰誰也。
段注誰、何、孰三字皆問䛐。
从人。可聲。
段注今音擔何則胡可切。餘義胡歌切。古音平上不甚分也。十七部。按今義何者,辭也,問也。今義行而古義廢矣。亦借爲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