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
意思解释
悔
huǐ基本解释
◎懊恼过去做得不对。后~。懊~。~改。~恨。~悟。追~莫及。
详细解释
动词
◎(形声。从心,每声。本义:悔恨,懊悔) 同本义。
悔,恨也。 宜无悔怒。 此讲之悔也。 悔不杀汤于 夏台。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怀王悔,追 张仪,不及。 天其以礼悔祸于许。 可悔故也。 悔其随之。 己为有悔。可以无悔矣。
悔亲(因反悔而废弃婚约);悔谢(悔过请罪);悔心革命(痛改前非);悔悟心行(反省思想、行为);悔尤(悔恨与过错)
regret; repent of;
名词
1.过失;灾祸。
庶无罪悔。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尚速有悔于予身。
悔亡(祸害消除);悔吝(灾祸);悔咎(过错;祸殃);悔戾(罪过)
fault or disaster;
2.恶运 。
悔气(坏运气,倒霉)
bad luck; misfortune;
国语辞典解释
悔
huǐ详细解释
动
1.事后追恨。
唐 · 李频《春闺怨》诗:“自怨愁容常照镜,悔教征戍觅封侯。”宋 · 欧阳修《蝶恋花 · 独倚危楼风细细》词:“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悔恨、悔不当初。
2.改过。
《后汉书 · 卷二五 · 鲁恭传》:“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
悔过、悔改。
外语翻译
- repent, show remorse, regret
- Bedauern, Reue (S), bedauern, bereuen (V)
- regrett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𠧩
《唐韻》:荒內切;《集韻》、《韻會》:呼內切;《正韻》:呼對切,𡘋音誨。《說文》:悔,恨也。《玉篇》:改也、恨也。
又,《廣韻》、《正韻》:呼罪切;《集韻》:虎猥切,𡘋音賄 —— 悔吝也。《正字通》:凡言人有悔吝,此悔字讀上聲;凡言人能改悔,此悔字讀去聲。今人混讀者,非。
又,叶許里切,音喜。《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又叶火五切,音虎。陸機〈凌霄賦〉:判烟雲之騰躍,半天步而無旅;詠凌霄之飄飄,永終焉而弗悔。
又,叶許既切,音戲。班固〈奕旨〉:淨泊自守似道意,隱居放言遠咎悔。
注解
〔悔〕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悔〕字拼音是hu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忄、每,五行属水。
〔悔〕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心,每声。本义是悔恨,懊悔。
〔悔〕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uǐ] ⑴ 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荒內切頁碼第355頁,第24字續丁孫
悔
異體𢙽
悔恨也。从心每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虎配反頁碼第863頁,第1行,第2字述
悔恨也。從心毎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荒内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045頁,第3字許惟賢第894頁,第5字
悔𢚉也。
段注按悔乃複舉字之未刪者。《韵會》無。當从之。悔者,自恨之意。
从心。每聲。
段注荒内切。古音在一部。
白话解释
悔,悔恨。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字形解说
從金文、戰國文字到篆文,字形都是從心、每聲。從心,表示內心的狀態;每聲,表示音讀。隸變作,楷定作悔。在六書中屬於形聲。惟金文字形另加鳥形以為修飾,乃鳥蟲書之通例,並不影響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