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
意思解释
亞亚
yà基本解释
①次一等,次于。《左傳•襄公十九年》:“圭媯之班,亞宋子而相親也。”
②匹配;等同。《後漢書•班固傳》:“節慕原、嘗,名亞春、陵。”
③挨着;靠近。唐元稹《山枇杷》:“亞水依巖半傾倒,籠雲隱霧多愁絶。”
④掩,闭。宋蔡伸《醜奴兒慢》:“花籠淡月,重門深亞。”
⑤少。《增韻•禡韻》:“亞,少也。”
⑥丑,难看。《説文•亞部》:“亞,醜也。象人局背之形。”
⑦姐妹丈夫的互称。后作“婭”。《詩•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
⑧俯;低垂。也作“壓”。唐杜甫《上巳日徐司録林園宴集》:“鬢毛垂領白,花蕊亞枝紅。”
⑨亚洲的简称。如。欧亚大陆。
⑩姓。《姓觿•禡韻》:“亞,《路史》云,成周支庶之後。”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象形。小篆作「亞」。許慎認爲像人駝背形。甲骨文一說像花邊形。本義:醜。
2.同本義。
夫地有山有澤,有黑有白,有美有亞。 亞,醜也。
ugly;
3.次;次於。表示時間或空間的先後。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亞也。 亞旅。 侯亞侯旅。 爲亞卿焉。 龜亞之。 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
亞獻(古代祭祀舉行三次供物儀式,第二次叫亞獻);亞元(名列第二);亞父(僅次於父);亞帥(副帥);亞相(官位次於丞相的大臣);亞將(次將,副將);亞飯(古代天子、諸侯第二次進食時奏樂佐食的樂師;古代天子、諸侯的第二次進食);亞聖(道德才智僅次於聖人);亞魁(古代泛指科舉考試第二名)
second;
4.低於;低。表示等級的高低。
圭嬀之班,亞 宋子而相親也。
inferior; lower than;
動
1.垂;低垂。
鬆裝粉穗臨窗亞,水結冰錘簇溜懸。 有幾枝還低亞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
hang down;
2.俯,偃俯。
舟人漁子入浦漵,山木盡亞洪濤風。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亞也。 亞旅。 侯亞侯旅。 爲亞卿焉。 魚亞之。 亞身受取白玉羈,開口銜將紫金勒。
亞地(俯於地;倒於地)
bend;
3.壓;低壓。
可憐把個行者頭,勒得似個亞腰葫蘆,十分疼痛難忍。 葉重如將青玉亞,花輕疑是紅綃掛。
亞地(滿地;遍地);亞腰葫蘆(細腰葫蘆。亞:壓;擠緊)
press down;
4.挨着,靠近。
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疊背,鬧鬧嚷嚷,屯街塞巷,都來看迎大蟲。
亞肩疊背(壓肩疊背)
be near to;
5.掩,閉。
花籠淡月,重門深亞。
close;
6.通「壓」。垂壓。
鬢毛垂領白,花蕊亞枝紅。 花亞欲移竹,鳥窺新捲簾。
heavily press;
名词
◎亞洲的簡稱 。
歐亞大陸;亞運會。
Asia;
国语辞典解释
亞亚
yà详细解释
动
1.次于。
《国语 · 吴语》:“乃退就幕而会,吴公先歃,晋侯亚之。”南朝宋 · 刘义庆《世说新语 · 识鉴》:“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庾之下。”
2.输、低、较差。
他的歌唱技巧不亚于你。
3.相同、相等。
《后汉书 · 卷四〇 · 班彪传上》:“节慕原、尝,名亚春、陵。”《南史 · 卷七二 · 颜协传》:“时吴郡顾协亦在蕃邸,与协同名,才学相亚,府中称为二协。”
4.掩。
宋 · 蔡伸《如梦令 · 人静重门深亚》词:“人静重门深亚,朱阁画帘高挂。”《董西厢 · 卷一》:“几间寮舍,半亚朱扉。”
形
◎次一等的、第二的。
亚军、亚热带、亚圣。
名
1.亚洲的简称。
欧亚大陆、亚太影展。
2.姊妹丈夫的互称。
《诗经 · 小雅 · 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汉 · 毛亨 · 传:“两婿相谓曰亚。”
外语翻译
- Asia; second; used as a prefix to names
- schwächer als, unterlegen, zweitrangig (Adj), untere, untergeordnet (Adj), Asien 洲 [ 亞 洲 ]&gt (Eig, Geo), sub- (z.B. Subtyp, Substruktur, ...) <Suffix&gt (Med), sub-, unter- <Suffix&gt (Chem)
- inférieur, second, (abrév.) Asi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𡘋衣駕切,鴉去聲。《說文》:𨢄也,象人局背之形。
义又,《爾雅・釋詁》:亞,次也。〈蜀志〉:諸葛亮管簫之亞。
义又,《增韻》:少也。《廣韻》:就也。
义又,姻亞,壻之父曰姻,兩壻相謂曰亞。《詩・小雅》:瑣瑣姻亞,則無膴仕。別作婭。
又,《集韻》、《正韻》𡘋於加切,音鴉。《前漢・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
义又,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俗作丫、椏。
又,《正韻》:烏落切。《正譌》與堊同,塗飾牆也。
义又,與惡同。《史記・盧綰傳》綰孫他人封亞谷侯㊟〔《史記》作綰孫他之,《漢書》作綰孫它人〕,《漢書》作惡谷。《語林》:宋人有獲玉印,文曰周惡夫印。劉原父曰:漢條侯印,古亞、惡二字通用。
义又,與滹通。滹沱,《禮・禮器》作惡池,秦〈詛楚文〉作亞駝。
义又,與稏通,稻也。《韻會》:䆉稏通作罷亞。
义又,郝敬《讀書通》:壓通作亞。杜甫〈上巳宴集〉詩花蕊亞枝紅,又〈人宅〉詩花亞欲移竹,𡘋與壓同。
义《字彙》:《正譌》云亞本涂飾字,餘皆借義;既爲借義所奪,小篆遂从土作堊字,又从心作惡字以別之。亞、堊、惡本一字,秦〈詛楚文〉以亞駝代滹沱,則因聲借用明矣。〇【按】《字彙》說是,但俗既習用,借義已久,姑載本義於後,以備一字原委云。
考證
《爾雅・釋詁》亞,次也。
謹照原書釋詁改釋言。
《蜀志》諸葛亮管簫之亞。
謹照原文管簫改管蕭。
注解
〔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二部。
〔亞〕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ā、yà,上中下结构。
〔亞〕字造字法是象形。小篆作「亞」。許慎認爲像人駝背形。甲骨文一說像花邊形。本义是醜。
〔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à] ⑴ 次一等,次于。《左傳•襄公十九年》:“圭媯之班,亞宋子而相親也。”⑵ 匹配;等同。《後漢書•班固傳》:“節慕原、嘗,名亞春、陵。”⑶ 挨着;靠近。唐元稹《山枇杷》:“亞水依巖半傾倒,籠雲隱霧多愁絶。”⑷ 掩,闭。宋蔡伸《醜奴兒慢》:“花籠淡月,重門深亞。”⑸ 少。《增韻•禡韻》:“亞,少也。”⑹ 丑,难看。《説文•亞部》:“亞,醜也。象人局背之形。”⑺ 姐妹丈夫的互称。后作“婭”。《詩•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⑻ 俯;低垂。也作“壓”。唐杜甫《上巳日徐司録林園宴集》:“鬢毛垂領白,花蕊亞枝紅。”⑼ 亚洲的简称。如⑽ 姓。《姓觿•禡韻》:“亞,《路史》云,成周支庶之後。”㈡ [yā] ⑴ 枝丫;分枝。也作“丫”、“椏”。《正字通•二部》:“亞,趙古則曰:‘物之岐(歧)者曰亞。’俗作丫、椏。”⑵ 象声词。《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㈢ [è] ⑴ 同“惡”。《洪武正韻•禡韻》:“惡,亦作亞。”⑵ 同“堊”。《六書正譌•藥韻》:“亞,古堊字,涂飾牆也。象圬者從横涂飾之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衣駕切頁碼第483頁,第10字續丁孫
亞
異體亜
醜也。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爲次弟也。凡亞之屬皆从亞。
附注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亞字象隅角之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恩罵反頁碼第1127頁,第6行,第1字述
醜也。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㠯爲次第也。凡亞之屬,皆從亞。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衣駕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950頁,第1字許惟賢第1282頁,第3字
醜也。
段注此亞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故《詛楚文》亞駞。《禮記》作惡池。《史記》盧綰孫他之封惡谷。《漢書》作亞𠔌。宋時玉印曰周惡夫印。劉原甫以爲卽條矦亞父。
象人局背之形。
段注像醜惡之狀也。衣駕切。古音在五部。
賈侍中說㠯爲次弟也。
段注別一義。《易・上𣪠》。言天下之至嘖而不可惡也。荀爽惡作亞。云次也。《尙書大傳》。王𦫵舟入水。𡔷鐘惡。觀臺惡。將舟惡。鄭注。惡讀爲亞。亞,次也。皆與賈說合。
凡亞之屬皆从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