眎
外语翻译
- look at, inspect, observe, see
- = 视[ 視 ]shì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义《玉篇》:古文視字。註詳見部五畫。〈魏志・武帝紀〉:袁紹虎眎四州。《宋史・流球國傳》:眎月盈虧以紀時。《文子・微明篇》:眎于冥冥,聽于無聲。
义又,人名。《南史・蕭思話傳》:蕭惠明子眎素。
又,《廣韻》:神至切,音示。《玉篇》:語也。《廣韻》:呈也。《前漢・趙充國傳》:以眎羌虜。【註】眎,亦示字。
注解
〔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目部。
〔眎〕字拼音是sh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目、示。
〔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ì] ⑴ 同“视”。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神至切頁碼第284頁,第2字續丁孫
視
瞻也。从見、示。
𥄙
異體𥄚、𥄙
古文視。
眡
亦古文視。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視』字从人从目,會視察之意。但是因為這樣的字形和『見』太接近了(兩者都从目,但視字下从立人形,見字下从跪人形),所以西周早期起,就產生了从見,氏聲的形聲字,以有效地和『見』區隔;西周中期員鼎从目、氏聲;秦以後則从見、示聲。从目、氏聲的『眂』字,《說文》視為另外一個不同的字,看來也沒有什麼必要。」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善旨反頁碼第718頁,第1行,第1字述
瞻也。從見、示聲。
反切………頁碼第718頁,第1行,第2字述
古文視。
反切………頁碼第718頁,第1行,第3字述
亦古文視。
鍇注臣鍇曰:「此一字,古文以爲視字,今則自爲一字。葢古今之變,亦猶示古爲祇字,今自音視。」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神至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627頁,第2字許惟賢第713頁,第3字
瞻也。
段注《目部》曰:瞻,臨視也。視不必皆臨。則瞻與視小別矣。渾言不別也。引伸之義,凡我所爲使人見之亦曰視。《士昏禮》。視諸衿鞶。注曰:視乃正字。今文作示。俗誤行之。《曲禮》。童子常視母誑。注曰:視今之示字。《小雅》。視民不恌。箋云:視古示字也。按此三注一也。古作視。漢人作示。是爲古今字。示下曰:天𠂹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許書當本作視人。以㬪韵爲訓。經淺人改之耳。
从見。示聲。
段注大徐無聲字。神至切。十五部。
古文視。
亦古文視。
段注此氐聲。與《目部》眂,氏聲迥別。氏聲古音在十五部。氏聲在十六部。自唐宋至今多亂之。眡見《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