櫑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魯回切;《集韻》、《韻會》、《正韻》:盧回切,𡘋音雷。《說文》:龜目酒尊,刻木作雲雷象,象施不窮也。或从缶,或从皿。【徐曰】圜轉之義,故曰不窮。《韓詩・國風》金罍〔傳〕:天子玉飾,諸侯大夫黃金飾,士以梓,故字从木。
又,《唐韻》:落猥切;《集韻》、《正韻》:魯猥切,𡘋音磊 —— 櫑劒,古木劒也。《類篇》:櫑具,劒上鹿盧飾。《前漢・雋不疑傳》:帶櫑具劒。【註】晉灼曰:長劒首,以玉作,幷鹿盧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蓮花初生未敷時。
又,《集韻》:盧對切,音擂 —— 義同。
注解
〔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櫑〕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éi、lě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畾。
〔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éi] ⑴ 古代盛酒的器具。⑵ 饰有饕餮纹的食物盛器。⑶ 古同“擂”。⑷ 古同“檑”。㈡ [lěi] ⑴ 〔~具〕古代长剑,木柄上镶有蓓蕾形的玉饰,如“不疑冠进贤冠,带~~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魯回切頁碼第190頁,第1字續丁孫
櫑
龜目酒尊,刻木作雲雷象。象施不窮也。从木畾聲。
罍
櫑或从缶。
𥃇
櫑或从皿。
𦉩
籒文櫑。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从或體作罍。」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來堆反頁碼第479頁,第3行,第2字述
龜目酒樽,刻木作雲雷象,施不窮也。從木,畾亦聲。
鍇注臣鍇曰:「龜目,所以節畫也。若今禮尊有黃目是也。《史記》梁孝王有櫑尊,誡後世善保之。靁者,圜轉之義,故曰不窮。畾者本象其畫文,故曰畾亦聲。指事。」
反切………頁碼第479頁,第5行,第1字述
櫑或從缶。
鍇注臣鍇按:《爾雅》「盎謂之缶」注曰:「盆也,畾器之大者。」故又象作缶也。《春秋左傳》曰:「瓶之罄矣,惟罍之恥。」瓶常稟受於罍也。
反切………頁碼第479頁,第7行,第1字述
櫑或從皿、畾。
鍇注臣鍇曰:「皿,其器也。」
反切………頁碼第479頁,第7行,第2字述
籒文櫑從缶、回。
鍇注臣鍇曰:「回缶,雷之象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魯回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042頁,第2字許惟賢第459頁,第3字
龜目酒尊。
段注《五經異義》。《韓詩》說。金罍,大器也。天子以玉。諸侯,大夫以金。士以梓。古《毛詩》說。金罍,酒器也。諸臣之所酢。人君以黃金飾。尊大一碩。金飾龜目。葢刻爲雲靁之𧰼。許君曰:謹案《韓詩》說。天子以玉。經無明文。謂之罍者,取𧰼雲靁博施。故從人君下及諸臣同。按《異義》從古毛說。《說文》同也。故云龜目酒尊,刻本爲雲靁𧰼。《爾雅》。彝卣罍器也。小罍謂之坎。然則櫑有小大。《燕禮》。罍水在東。則罍亦以盛水。
刻木作雲靁𧰼。
段注句。
𧰼施不竆也。從木。從畾。畾亦聲。
段注此五字今補正。刻木至從畾,此述古毛說。說從木從畾之意也。刻爲龜目。又通體刻爲雲靁。古之刻雲如古文之云。刻靁如古文之回。所以刻爲雲靁者, 以雲靁施澤不竆。人君之櫑,爲諸臣取酒自酢者。故𧰼之也。畾者,靁之省。凡許言畾聲,皆靁省聲也。魯回切。十五部。
櫑或從缶。
段注葢始以木,後以匋。
櫑或從皿。
籒文櫑。從缶囘。
段注猶籒文䴎作𪉀也。《漢書・文三王傳》。孝王有𦉩尊。如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