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
外语翻译
- owl
- Habichtskauz
- Strigiformes, chouette, hibou, Strigiforme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𡘋于嬌切,音猇。《說文》:鴞鴟,鸋鴂也。《爾雅・釋鳥》:鴟鴞,鸋鴂。【郭註】鴟類。【孔疏】:陸璣云:鴟鴞,似黃雀而小,幽人或謂之鸋鴂。《𡌨雅》:鴞大如班鳩,綠色。《詩・陳風》:有鴞萃止。【毛傳】惡聲鳥也。又,〈魯頌〉:翩彼飛鴞,集于泮林。又名鵩。《巴蜀異物志》:鵩鴞體有文色,俗因形名之曰鵩。又名訓狐,一作梟。
义又,《禮・內則》:鵠、鴞胖。【註】胖,脅側薄肉,不可食。
义又,有靑鴞,可作羹。《爾雅》梟,鴟〔疏〕:其肉甚美,可爲羹臛,又可爲炙。《莊子・齊物論》:見彈而求鴞炙。
义又,獸名。《山海經》:鉤吾山有獸,狀如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齒人爪,音如嬰兒,名狍鴞。【註】卽饕餮,與鴟鳥別一種。
注解
〔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鳥部。
〔鴞〕字拼音是xi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号、鳥。
〔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āo] ⑴ 〔鴟鴞〕又名“鸋鴂”。鳥名。《爾雅•釋鳥》:“鴟鴞,鸋鴂。” 參見“鸋”。⑵ 鵬,古人以為不祥鳥。《詩•陳風•墓門》:“墓門有梅,有鴞萃止。”毛傳:“鴞,惡聲之鳥也。”⑶ 鳥名。又稱貓頭鷹。鴟鴞科各種鳥類的通稱。頭部似貓,眼大面圓,頭上大多生有像耳的毛角,喙短彎曲而呈鉤狀。羽毛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鬆散。通常晝伏夜出,捕食鼠、小鳥、昆蟲及其他小動物,對農林業有益。常見的有角鴞、雕鴞、鵂鶹、耳鴞等種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上反切于嬌切頁碼第118頁,第3字續丁孫
鴞
鴟鴞,寧鴂也。从鳥号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七反切尤嬌反頁碼第308頁,第3行,第1字述
鴟鴞,寜鴂也。從鳥号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注:鴟屬。《詩》曰:「翩彼飛鴞,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懐我好音。」然則,鴞,惡聲鳥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上反切于嬌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599頁,第3字許惟賢第267頁,第3字
鴟鴞,
段注逗。鴟當作𨾦,𨿠也。𨾦鴞則爲寧鴂。𨾦舊則爲舊畱。不得舉一𨾦字謂爲同物。又不得因鴞與梟音近謂爲一物。又不得因𨾦鴞與鴟鵂音近謂爲一物也。𨾦舊不可單言𨾦。𨾦鴞不可單言鴞。凡物以兩字爲名者,不可因一字與他物同謂爲一物。
寧鴂也。
段注《釋鳥》。鴟鴞,鸋鴂。《豳風・毛傳》同。《方言》曰:桑飛有工爵,過鸁,女匠,鸋鴂,懱爵諸名。陸璣曰:鴟鴞似黃雀而小。取茅秀爲窠。以麻紩之。如刺襪然。或謂之襪爵。按郭氏因一𨾦字謂寧鴂必𨾦屬。後人㴱信之者,謂此鳥呼旣取我子之鳥而告之耳。不知鳥名多自𧦝。開端一句正是鳥聲。
从鳥。号聲。
段注于嬌切。二部。按今人讀許嬌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