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燼的意思解释

火部18画左右结构U+71FC

火部

18画

14画

左右结构

OVHL

FLMT

UOUL

95812

U+71FC

433451121444425221 点、撇、撇、点、横折、横、横、竖、横、点、点、点、点、竖、横折、竖、竖、横

的笔顺

意思解释


jìn

基本解释

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灰燼。《水經注•江水》:“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

指燈花,燭花。《玉篇•火部》:“㶳,灺也。燼,同㶳。”《廣韻•震韻》:“燼,燭餘。”

殘餘。也指遺民。《小爾雅•廣詁》:“燼,餘也。”

燒毀;化作灰燼。宋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五:“永徽五年十二月四日夜,司勳大火,甲歷並燼矣。”

薪柴。《玉篇•火部》:“㶳,薪也。燼,同㶳。”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聲。从火,盡聲。本義:物體燃燒後的剩餘。

2.同本義。

請收合餘 《左傳 · 成公二年》夜有數升。 《北史 · 呂思禮傳》

灰燼;餘燼;燼灰(灰燼);燼骨(骨灰)

cinder;

3.殘餘、剩餘或殘跡。

民靡有黎,具禍以 《詩 · 大雅 · 桑柔》

remnant;

燒燬;化成灰燼 。

燼燃(焚燒);燼滅(燒燬,滅絕);燼萌(火的餘燼和草的萌芽。比喻禍根)

burn;

国语辞典解释


jìn

详细解释

1.物体燃烧后剩余的东西。

《文选 · 曹冏 · 六代论》:“宗庙焚为灰烬,宫室变为蓁薮。”宋 · 陆游《秋夜》诗:“倦叟投床早,昏灯落烬频。”

余烬。

2.遗民。

《左传 · 襄公四年》:“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晋 · 杜预 · 注:“烬,遗民。”

烧毁。

《抱朴子 · 内篇 · 道意》:“大火既过,时余不烬草木。”宋 · 苏轼《玉堂砚铭》:“烬南山之松,为煤无余。”

两岸词典解释


jìn

详细解释

物体燃烧后剩下的炭状物或灰状物。

余烬、烛烬、灰烬。

外语翻译


  • cinders, ashes, embers; remnants
  • Eschen (S)​, Glut (S)
  • cendres, résidu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火部 )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徐刃切,音賮。玉篇》同。詳字註。左傳・襄四年》:收二國之燼。【註】燼,遺民。〈吳語〉:安受其燼。【註】燼,餘也。

又,叶咨辛切,音津。詩・大雅》: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於乎有哀,國步斯頻。【傳】災餘曰燼。

注解

〔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燼〕字拼音是jì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火、盡

〔燼〕字造字法是形聲。从火,盡聲。本义是物體燃燒後的剩餘。

〔燼〕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ìn] ⑴ 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灰燼。《水經注•江水》:“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⑵ 指燈花,燭花。《玉篇•火部》:“㶳,灺也。燼,同㶳。”《廣韻•震韻》:“燼,燭餘。”⑶ 殘餘。也指遺民。《小爾雅•廣詁》:“燼,餘也。”⑷ 燒毀;化作灰燼。宋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五:“永徽五年十二月四日夜,司勳大火,甲歷並燼矣。”⑸ 薪柴。《玉篇•火部》:“㶳,薪也。燼,同㶳。”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上反切徐刃切頁碼336頁,第14

異體

㶳火餘也。从火聿聲。一曰薪也。

鉉注臣鉉等曰:聿非聲,疑从聿省。今俗別作燼,非是。

附注段玉裁注:「各本作火餘也,今依唐初玄應本:火之餘木曰㶳,死火之㶳曰灰。引伸為凡餘之偁。……俗作燼。」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九反切夕晉反頁碼821頁,第5行,第2

㶳火餘也。從火聿聲。一曰薪也。

鍇注臣鍇曰:「盡字從此,今俗作燼。」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上反切徐吝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1933頁,第2許惟賢845頁,第3

㶳火之餘木也。

段注各本作火餘也。今依唐初玄應本。火之餘木曰㶳。死火之㶳曰灰。引伸爲凡餘之偁。《左傳》。收合餘燼。《大雅》箋。災餘曰燼。《方言》。藎,餘也。周鄭之閒曰藎。或曰孑。藎者,叚借字也。

从火。聿聲。

段注臣鉉等曰:聿非聲。疑从𦘔省。徐吝切。十二部。俗作燼。

一曰薪也。

段注《方言》。自關而東秦晉之閒燒薪不盡曰藎。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