惖
心部12画上下结构U+60D6
外语翻译
- respect; fea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义《集韻》:惕,古作惖。註見上。
又,《篇海》:呼骨切,音忽 —— 明也。
注解
〔惖〕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惖〕字拼音是t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易、心、!、日、忽。
〔惖〕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ì] ⑴ 古同“惕”。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他歷切頁碼第357頁,第17字續丁孫
惕
異體惖
敬也。从心易聲。
悐
異體𢙹
或从狄。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他狄反頁碼第867頁,第3行,第1字述
敬也。從心易聲。
反切………頁碼第867頁,第3行,第2字述
或從狄作。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他歷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056頁,第5字許惟賢第899頁,第7字
敬也。从心。易聲。
段注他歷切。十六部。
或从狄。
段注狄聲也。《漢書》王商傳如此作。
白话解释
惕,警备。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易”作声旁。悐,这是“惕”的异体字,字形采用“狄”作声旁。
字形解说
從金文、戰國文字到篆文、隸書、楷書,惕字的形構都是從心、易聲;以心表示與心境相關;易聲表示音讀。惟行款上:金文或作左形右聲,或作下形上聲;戰國文字作下形上聲;篆文以及隸、楷則作左形右聲,稍有差異。在六書中皆屬於形聲。《說文》或體從狄聲,乃改換聲符的異體字。以音同音近的聲符相代換,係文字衍化之通例,並不影響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