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剡的意思解释

刂部10画左右结构U+5261

刂部

10画

8画

左右结构

形声字

OOJH

FFLN

UOUK

92800

0470

5663

U+5261

4334433422 点、撇、撇、点、点、撇、撇、点、竖、竖钩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yǎn

基本解释

尖,锐利:“曾枝~棘”。

削,刮。~木为楫。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刀,炎声。本义:削。

2.削;削尖。

,锐利也。 《说文》古者耜而耕。 《淮南子 · 泛论》曾枝棘。 《楚辞 · 橘颂》刳木为舟,木为楫。 《易 · 系辞下》

剡章(削牍写成奏章。泛指写奏章);剡麻(缀缉麻缕)

sharpen;

3.举,举起。

视可,司间,案欲其胫而以蹈秦之腹也。 《荀子》

lift up;

4.举荐 。

剡荐(上书举荐)

recommend;

形容词

1.锐利。

曾枝棘,圆果搏兮。 《楚辞》

剡利(锐利);剡耜(锋利的耒耜);剡剡(锐利貌);剡锋(锐利的锋刀);剡注(古代五射之一)

sharp;

2.另见 shàn。

基本解释

〔~溪〕水名,在中国浙江省。

详细解释

名词

1.古县名 。西汉置,在今浙江嵊县西南。

剡中(剡县一带);剡客(指东晋戴逵。后泛指隐士);剡楮,剡纸(因用剡地所产藤、竹制造,故名)

Shan county;

2.水名,即 剡溪。在浙江省曹娥江上游。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溪。 唐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Shan River;

3.另见 yǎn。

国语辞典解释


yǎn

详细解释

1.削尖。

《易经 · 系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2.举、抬。

《荀子 · 彊国》:“安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汉书 · 卷四八 · 贾谊传》:“发忿快志,剡手以冲仇人之匈。”

尖锐、锐利。

剡锋、剡利、剡耜。

详细解释

参见“剡溪”条。

两岸词典解释


yǎn

详细解释

1.《书》削尖。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易经‧系辞下》)。

2.《书》尖锐;锋利。

剡棘、剡芒、剡耜。

3.《书》举;抬。

安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荀子‧彊国》)。

4.姓。

详细解释

参见【剡溪】。

外语翻译


  • sharp, sharp-pointed; sharpen
  • scharf, pünktlich (Adj)
  • pointu, fleuve Shan (dans le Zhejiang)​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刀部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以冉切,音琰。說文》:銳利也。从刀,炎聲。易・繫辭》:剡木爲矢。前漢・賈誼傳》:剡手以衝仇人之胷。【註】剡,利也。

又,斬也。荀子・强國篇》:安欲剡其脛。

又,《玉篇》:剡剡,光貌。屈原〈離騷〉:皇剡剡其揚靈。

又,剡剡,身起貌。禮・玉藻》:弁行剡剡起屨。【註】急行欲速,身屨恒起也。

又,剡覃音義同。詩・小雅》:以我覃耜。張衡〈東京賦〉:介馭閒以剡耜。

又,《唐韻》、《集韻》、《韻會𡘋時染切,音冉 —— 縣名,在會稽。

注解

〔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刀部

〔剡〕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ǎn、shà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炎、刂,五行属

〔剡〕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刀,炎声。本义是削。

〔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ǎn] ⑴ 尖,锐利:“曾枝~棘”。⑵ 削,刮 [shàn] ⑴ 〔~溪〕水名,在中国浙江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下反切以冉切頁碼134頁,第22

剡銳利也。从刀炎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八反切有斂反頁碼348頁,第5行,第2

剡銳利也。從刀炎聲。

鍇注臣鍇按:《周禮》:「剡木爲矢。」《禮》「大圭剡上,削令上銳也。」《爾雅》曰:「剡,㗉利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下反切以冄切古音第八部頁碼712頁,第2許惟賢317頁,第4

剡銳利也。

段注《釋詁》曰:剡,利也。《毛詩》假借覃爲之。《大田》曰:以我覃耜。毛曰:覃,利也。《釋詁》文也。按此二篆古本當作利剡也,剡利也。二字互訓。

从刀。炎聲。

段注以冄切。八部。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