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
意思解释
繡
xiù基本解释
①用絲線等在綢和布上綴成花紋或文字。~字。~花。刺~。
②繡成的物品。粵~。蘇~。湘~。錦~山河。錦心~口(形容文思、詞藻都優美、華麗)。
详细解释
動
◎(形聲。從糸,肅聲。從“糸”( mì )與絲織有關。本義:刺繡) 同本義 。用彩色線在布帛上刺成花、鳥、圖案等。
繡,五采備也。 絺繡。 妾自繡腰襦。 著我繡夾裙。朝繡夾裙。燦若圖繡。
繡幌(鄉花的帷幔,窗簾);繡鵠(錦繡的飛禽圖梆);繡鵠(繡花的頭巾);繡佛(用彩色的絲刺繡成的佛像);繡被(繡有彩色花紋的衾被)
embroider;
名词
1.繡花的衣服。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之夜行,誰知之者?
繡文(彩色繡花的絲織品或衣服);繡衣、繡服(用綵線刺繡的絲綢衣服);繡裳(繡衣)
embroidered clothing;
2.繡花的物品。
繡十匹,錦三十匹。
湘繡;蘇繡。
embroidered article;
形容词
1.繪飾華美的。
文繡有常。 黼衣繡裳。
繡毬(用五色絲綢紮成的球狀物);繡錯(色彩錯雜如繡)
rich and bright colors;
2.華麗,精緻如繡。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行我無緣。 駢四儷六,錦心繡口。
繡口錦心(形容辭句華麗、文思優美);繡閣瓊樓(精美秀麗的樓舍);繡闥(雕繪華美的宮中小門);繡草(沿階草)
gorgeous;
国语辞典解释
繡
xiù详细解释
名
1.刺有各种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史记 · 卷一一〇 · 匈奴传》:“绣十匹,锦三十匹。”
湘绣、苏绣。
2.姓。如汉代有绣君实。
动
◎用彩色丝线在绸缎上刺上各种花纹。
唐 · 李白《赠裴司马》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
刺绣、绣一个荷包。
形
1.刺有彩纹的。
唐 · 陆龟蒙《陌上桑》诗:“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绣帽、绣帐。
2.华丽精美的。
《南史 · 卷一二 · 后妃传 · 论曰》:“花梁绣柱。”
外语翻译
- embroider; embroidery; ornament
- besticken (V), Xiu (Eig, Fam)
- broder, broderi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息救切,音秀。《說文》:五采備也。《釋名》:繡,修也,文修修然也。《書・益稷》:黼黻絺繡。《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五采備,爲之繡。
义又,姓。《姓氏急就篇》:漢有繡君實。
又,《集韻》:先彫切,音蕭。《類篇》:綺屬。《詩・唐風》:素衣朱繡。【箋】繡,當爲綃。《韻補》:當讀如肖。
考證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五采備,爲之繡。
謹照原文爲之改謂之。
注解
〔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繡〕字拼音是xiù,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肅。
〔繡〕字造字法是形聲。從糸,肅聲。從“糸”( mì )與絲織有關。本义是刺繡。
〔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ù] ⑴ 用絲線等在綢和布上綴成花紋或文字⑵ 繡成的物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息救切頁碼第434頁,第13字續丁孫
繡
五采備也。从糸肅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息救切頁碼第1030頁,第7行,第2字述
五采僃也。從糸肅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息救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594頁,第1字許惟賢第1129頁,第3字
五采備也。
段注《考工記》。畫繪之事襍五采。五采備謂之繡。鄭氏古文《尙書》曰:子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繡。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希讀爲黹。或作絺,字之誤也。按今人以鍼縷所紩者謂之繡。與畫爲二事。如《考工記》則繡亦系之畫繪。同爲設色之工也。畫繪與文字又爲一事。故許以觀古人之象說遵修舊文也。
从糸。肅聲。
段注息救切。三部。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左「糸」右「肅」。篆文從糸、肅聲。從「糸」,表示絲縷;「肅」表示音讀。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