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
意思解释
栲
kǎo基本解释
①〔~栳〕❶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的盛东西的器具,形状像斗,亦称“笆斗”;❷夸张地形容人或某些动物的头部。
②常绿乔木,叶长圆状披针形,果实球形,有短刺。木材坚硬,可做船橹、轮轴等。树皮含鞣酸,可制栲胶,又可制染料。
详细解释
名词
1.木名。即山樗。常绿乔木,叶子长圆状,披针形,果实球形,表面有短刺,木材坚硬细密,可做轮轴等,树皮含鞣酸,可制染料与栲胶。
山有栲,隰有杻。
evergreen chinquapin;
2.指栲胶 。
栲底皮鞋。
tannin extract;
外语翻译
- mangrove
- Mangrovenbaum (S)
- sumac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苦浩切,音考 —— 或作𣐊,山樗也。《爾雅・釋木》:栲,山樗。【郭註】似樗,色小白,生山中。亦類漆。諺曰:櫄樗栲漆,相似如一。陸璣《草木疏》:山樗與下田樗無異,葉似差狹,吳人以其葉爲茗,方俗無名此爲栲者。今所謂栲,葉如櫟,皮厚數寸,可爲車輻。或謂之栲櫟,許愼以考讀爲糗,今人言考者,其聲耳。
又,《集韻》:古老切,音杲。又,《類篇》:丘刀切,音尻 —— 義𡘋同。
注解
〔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栲〕字拼音是kǎ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考,五行属木。
〔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kǎo] ⑴ 〔~栳〕❶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的盛东西的器具,形状像斗,亦称“笆斗”;❷夸张地形容人或某些动物的头部。⑵ 常绿乔木,叶长圆状披针形,果实球形,有短刺。木材坚硬,可做船橹、轮轴等。树皮含鞣酸,可制栲胶,又可制染料。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苦浩切頁碼第181頁,第19字續丁孫
𣐊
山㯉也。从木尻聲。
附注段玉裁改「㯉」為「樗」,並注:「𣐊、栲古今字,許所據作𣐊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苦浩切頁碼第449頁,第1行,第1字述
山樗也。從木尻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栲,山樗」注:「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𣐊,即栲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苦浩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967頁,第2字許惟賢第427頁,第2字
山樗也。
段注樗舊作㯉。今改。《釋木》、《唐風》傳皆曰:栲,山樗。𣐊栲古今字。許所據作𣐊也。陸機云:山樗與下田樗無異。葉似差狹耳。方俗無名此爲栲者。今所云栲者。葉如櫟木。皮厚數寸。可爲車軸。或謂之栲。郭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亦類漆樹。俗語曰:櫄樗栲漆。相似如一。按二說似許爲長。
從木。尻聲。讀若糗。
段注讀若糗三字依陸機補。陸云:許愼正以栲讀爲糗。今人言考。失其聲耳。古音在三部。今苦浩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