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拳的意思解释

手部10画上下结构U+62F3

手部

10画

6画

上下结构

形声字

UDRJ 86,UGRJ 98

FQQ

UBMD

90502

2164

4013

U+62F3

4311343112 点、撇、横、横、撇、捺、撇、横、横、竖钩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屈指卷( juǎn )握起来的手。~头(“头”读轻声)。

徒手的武术。~术。打~。太极~。~谱。~脚。

肢体弯曲。~曲。~起腿来。

量词,用于拳头打人的动作。打他几~。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夲义:紧握的手。俗称拳头。

2.同本义。

,手也。 《说文》。按,张之为掌,卷之为拳。”鲁君许诺,乃使吏鞟其 《吕氏春秋》

挥拳;赤手空拳。

fist;

3.拳术;拳击 。

拳经(谈拳术的文字;拳术);打拳;太极拳;拳技(拳击的技法);拳法(拳击的技法)

boxing;

4.通“弮”。弓弩。

士张空 《汉书 · 李广传》

bows;

5.姓。

动词

通“蜷”。屈曲;卷曲。

其棱细则曲。 《庄子 · 人间世》手不得,膝不得屈。 《颜氏家训 · 勉学》

拳拳弯弯(卷曲的样子);拳毛(卷曲的毛发);拳挛(拳曲;屈曲);拳毛(毛发卷曲);拳足(卷曲脚爪);拳发(头发卷曲)

curl;

形容词

1.勇壮。

无勇。 《诗 · 巧言》。传:“力也。”勇股肱之力。 《国语 · 齐语》。注:“人勇为拳。”

拳果(壮勇果断);拳勇(勇壮);拳捷(勇壮敏捷);拳猛(勇猛);拳腕(犹勇力);拳儇(勇壮矫捷)

brave;

2.诚挚。

之忠,终不能自列。 司马迁《报任安书》不胜 《汉书 · 贡禹传》

拳拳好善(诚心诚意行善);拳挚(诚挚)

honest;

量词

1.表示动量,用于拿拳头打人的动作。

你便在我脸上打一百也不妨! 《水浒传》

2.表示物量,相当于“桩”、“件”

我这一去,不得一儿好买卖不回来。 张国宾《合汗衫》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1.手屈指卷握成的形状。

双手握拳。、挥拳打人。

2.一种徒手搏击的武术。

打拳、太极拳、少林拳。

3.量词。计算拳头出击的单位。

他连挥三拳,全部落空。

4.姓。如春秋时卫国有拳弥。

弯曲。

北齐 · 颜之推《颜氏家训 · 勉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唐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拳起腿来。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1.手指蜷曲握成的形状。

拳头、握拳、挥拳、赤手空拳。

2.拳术。

打拳、拳师、太极拳、少林拳。

3.弯曲;蜷曲。

拳曲、拳起双腿。

4.指出击的拳头。

吃我一拳、连挥三拳。

5.姓。

外语翻译


  • fist; various forms of boxing
  • Faust (S)
  • poing, box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

古文: 𢮙 、 㩲

唐韻》:巨員切;《集韻》:逵員切,𡘋音權 —— 手也。玉篇》:屈手也。前漢・鉤弋倢伃傳》:武帝巡守過河閒,召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卽時伸,號曰拳夫人。

又,《廣雅》:拳拳,憂也。一曰愛也。又,勤懇也、恭也。前漢・貢禹傳》:不勝拳拳,不敢不盡愚心。【註】忠謹之意。亦作惓惓。

又,奉持之貌。禮・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又,姓。衞大夫拳彌。

又,《集韻》:苦遠切,音綣。又,驅圓切,音弮 —— 𡘋奉持貌。

又,與弮同。前漢・司馬遷傳》:士張空拳,冒白刃。【註】拳,弓弩弮也。言矢盡,故張弩之空弓,非空拳也。

又,已袁切,綣平聲 —— 力也。詩・小雅》:無拳無勇。徐邈讀。

又,通作捲。見捲字註。

注解

〔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拳〕字拼音是qu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龹、手,五行属

〔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uán] ⑴ 屈指卷( juǎn )握起来的手⑵ 徒手的武术⑶ 肢体弯曲⑷ 量词,用于拳头打人的动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巨員切頁碼400頁,第12

拳手也。从手𨤑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衢員反頁碼962頁,第6行,第2

拳手也。從手𢍏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巨員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373頁,第1許惟賢1031頁,第6

拳手也。

段注合掌指而爲手。故掌指二篆廁手拳二篆之閒。卷之爲拳。故《檀弓》曰:執女手之拳然。

从手。𨤑聲。

段注巨員切。十四部。

白话解释

拳,屈指紧握的手。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從手,(音捲)聲,篆文、楷書同。隸書或從手、券聲。字從「手」為義符,表示是屬於手部的器官;從「」為聲符,有兼義功能,依《說文》,「」字的本義為「摶飯也」,與「拳」的「手指捲握」義接近(都有「摶捲」的意思),因此有兼義的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