攵
攵部4画独体字U+6535
外语翻译
- rap, tap; radical number 66
- Radikal Nr. 66 = schlagen, Peitsche (Variante: 攴 )
- ne pas, négation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义《廣韻》:凡从攴者作攵,同。《正字通》:《九經字樣》作攴,今依《石經》作攵,與文別。郭忠恕《佩觿集》:用攵代攴,將无混旡,若斯之流,便成兩失。
注解
〔攵〕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攴部。
〔攵〕字拼音是pū,独体字。
〔攵〕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ū] ⑴ 古同“攴”。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普木切頁碼第96頁,第13字續丁孫
攴
異體攵
小擊也。从又卜聲。凡攴之屬皆从攴。
附注段玉裁注:「經典隸變作扑。」徐灝注箋:「疑本象手有所執持之形。故凡舉手作事之義,皆从之,因用為扑擊字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潘伏反頁碼第259頁,第1行,第1字述
小擊也。從又卜聲。凡攴之屬,皆從攴。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普木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487頁,第1字許惟賢第218頁,第5字
小擊也。
段注《手部》曰:擊,攴也。此云小擊也。同義而微有別。按此字從又⺊聲。又者手也。《經典》𣜩變作扑。凡《尙書》,三禮鞭扑字皆作扑。又變爲手。⺊聲不改。葢漢石經之體。此《手部》無扑之原也。唐石經初刻作朴,從木者。唐元度覆挍正之從手。是也。《豳風》。八月剥棗。假剝爲攴。毛曰:擊也。音義曰:普卜反。
从又。⺊聲。
段注普木切。三部。
凡攴之屬皆从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