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
意思解释
尼
ní基本解释
①梵语“比丘尼”的简称,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姑。~庵。削发为~。
②古同“昵”,相近,亲近。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会意。从尸,匕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个人亲昵的样子。本义:亲近,亲昵。
2.同本义。后作“昵”。
尼,从后近之也。 尼,近也。 不避远尼。
very intimate;
3.安定,平和。
尼,安也。 尼,和也。 竟界尼康。
peaceful;
名词
1.尼姑,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是梵语“比丘尼”(Bhidsunt)的简称。
人道为尼,遂居此寺。
僧尼(和尚和尼姑);尼寺(尼姑所住的寺院);尼房(尼姑所居处);尼坛(尼姑受戒的地方)
nun;
2.尼山 。
尼丘(尼邱。山名,即尼山,在山东曲阜县东南。相传为孔子出生地。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圣(对孔子的尊称);尼轲(孔子和孟子的并称);尼聃(儒家创始人仲尼和道家创始人老聃的并称);尼首(谓人头像尼丘山,中低四方高)
Ni Hill, believed to be birthplace of Confucius;
3.另见 nǐ。
外语翻译
- Buddhist nun; transliteration
- Buddhistische Nonne
- bonzesse, nonne bouddhiste, (souvent utilisé pour les transcriptions phonétique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集韻》、《韻會》𡘋女夷切,音泥。《說文》:从後近之也,从尸,匕聲。徐鍇曰:尼猶昵也。《廣韻》又和也。又先師孔子仲尼《家語》:顏氏禱於尼丘而孔子生,故字曰仲尼。尼丘,山名。
义又,女僧也。釋典有比丘尼。
又,《集韻》、《類篇》:尼質切;《韻會》、《正韻》:女乙切,𡘋音匿。《爾雅・釋詁註》尼者近也,引《尸子》悅尼而來遠。孔穎達曰:尼,近也。通作昵。
又,《五音集韻》:乃禮切,音伱。《爾雅・釋詁》:尼,定也。【註】止也,止亦定也。《孟子》止或尼之,今讀泥去聲,義同。尼猶曳止之也,別作柅。
注解
〔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尸部。
〔尼〕字拼音是ní,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尸、匕,五行属火。
〔尼〕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尸,匕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个人亲昵的样子。本义是亲近,亲昵。
〔尼〕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í] ⑴ 梵语“比丘尼”的简称,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⑵ 古同“昵”,相近,亲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女夷切頁碼第277頁,第14字續丁孫
尼
異體𡰱
從後近之。从尸匕聲。
附注林義光《文源》:「按:匕、尼不同音。匕,人之反文,亦人字,象二人相昵形,實昵之本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女咨反頁碼第708頁,第6行,第1字述
從後近之。從尸匕聲。
鍇注臣鍇曰:「尼猶昵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女夷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598頁,第6字許惟賢第700頁,第6字
從後近之。
段注尼訓近。故古以爲親暱字。《高宗肜日》曰:典祀無豐于尼。《釋文》。尼女乙反。《尸子》云:不避遠尼。尼,近也。《正義》。《釋詁》云:卽,尼也。孫炎云:卽猶今也。尼,近也。郭璞引《尸子》。悅尼而來遠。自天寶閒衞包改經尼爲昵。開寶閒陳諤又改《釋文》尼爲昵。而賈氏《羣經音辨》所載猶未誤也。尼之本義從後近之。若尼山乃取於圩頂水澇所止。屔之假借字也。《孟子》。止或尼之。尼,止也。與致遠恐泥同。泥濘之假借字也。
从尸。匕聲。
段注女夷切。古音葢在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