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
意思解释
聳耸
sǒng基本解释
①高起,直立。高~入雲。~立。~拔。~峙。
②驚動。~動。~人聽聞。
③聾。~昧(又聾又瞎,引申爲昏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形聲。从耳,从聲。本義:耳聾) 同本義 子野聽聳, 離朱目眩。—— 馬融《廣成頌》 聳,聾也…生而聾,陳、 楚、 江、 淮之間謂之聳。 荊陽之間及 山之東西雙聾者謂之聳。——《方言》。 郭璞注:「言無所聞常聳耳也。」 又
聳昧(既聾又瞎。即昏瞶。
deaf;
動
1.高起;矗立。
予觀雁蕩諸峯,皆峭拔險,上聳千尺。
聳人瞻仰(衆人聳立瞻仰);聳秀(高聳秀麗);聳出(高聳突出);聳耳(高起的耳朵;豎起耳朵);聳然(高聳貌);聳峭(高聳陡峭);聳突(高聳突起);聳幹(高挺的樹幹);聳擢(高聳突出);聳聳(豎起貌;挺立貌);聳翠(形容山巒、樹木等高聳蒼翠)
shoot high up; lofty; towering;
2.比喻出衆,不凡。
又有一人,披紫裳,執青玉,貌聳神溢,立於君左。
聳壑昂霄(矗立山谷間,高聳入雲霄。比喻超拔出衆,出人頭地)
outstanding;
3.向上跳;向上動 。
聳擢(跳躍);聳體(猶聳身)
jump up; draw up suddenly;
4.勸勉。
教之春秋而爲之,聳善而抑惡焉。
advise;
5.通「慫」。慫恿 。
聳恿(慫恿);聳臾(慫恿);聳踊(慫恿);聳惑(慫恿誘惑);聳踊(慫恿)
instigate;
6.驚動;驚懼。
聳之以行。 駟氏聳。 身聳除潔。 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
危言聳聽;聳懼(恐懼。即悚懼);聳激(猶激勵);聳踊(歡騰)
alarm; shock; alert;
国语辞典解释
聳耸
sǒng详细解释
动
1.直立、高起。
晋 · 陶渊明《和郭主簿》诗二首之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耸肩。
2.奖励、赞扬。
《国语 · 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唐 · 姚崇《冰壶诫》:“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
3.惊骇、惊动。
唐 · 刘禹锡《观柘枝舞》诗二首之二:“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
耸人听闻、危言耸听。
形
1.耳聋、听觉不灵敏。
汉 · 马融《广成颂》:“子野听耸,离朱目眩。”
2.高。
南朝梁 · 简文帝《登烽火楼诗》:“耸楼排树出,郤堞带江清。”南朝梁 · 沈约《寒松》诗:“梢耸振寒声,青葱标暮色。”
外语翻译
- urge on; rise up; stir, excite; to raise up; lofty
- élever, exciter, ambitieux, sourd de naissanc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息拱切;《集韻》:筍勇切;《韻會》:荀勇切;《正韻》:息勇切,𡘋音竦。揚子《方言》:聳,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閒謂之聳。【註】言無所聞,常聳耳也。
义又,高也。韓愈〈會合聮句〉:劒心知未死,詩思猶孤聳。
义又,揚子《方言》:聳,欲也。荆吳之閒曰聳;自關而西,秦晉之閒相勸曰聳。
义又,揚子《方言》:聳,悚也。【註】謂警聳也。《左傳・成十四年》:大夫聞之,無不聳懼。〈楚語〉: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註】聳,敬也。
又,《集韻》:雙講切,音㩳 —— 義同。
注解
〔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耳部。
〔聳〕字拼音是sǒ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從、耳。
〔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ǒng] ⑴ 高起,直立⑵ 驚動⑶ 聾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息拱切頁碼第399頁,第16字續丁孫
𢕈
異體聳
生而聾曰聳。从耳,從省聲。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聳,字亦作聳。」丁福保詁林:「慧琳音義七十九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一卷『聳』注引《說文》『从耳,從聲。』二徐本作『從省聲』,非是。篆文亦有微誤。」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思奉反頁碼第960頁,第4行,第1字述
生而聾曰聳。從耳,從省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息拱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366頁,第8字許惟賢第1029頁,第1字
生而聾曰𢕈。
段注《方言》。聳,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閒謂之聳。荆揚之閒及山之東西雙聾者謂之聳。又古多叚聳爲𢥠。《方言》曰:聳,悚也。又曰:聳,欲也。荆吳之閒曰聳。自關而西秦晉之閒相勸曰聳。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勸語亦謂之聳。
从耳。從省聲。
段注息拱切。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