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诵的意思解释

讠部9画左右结构U+8BF5

讠部

9画

7画

左右结构

形声字

YCEH

IVNIB

SXLD

37727

6139

4348

U+8BF5

455425112 点、横折提、横撇/横钩、点、竖、横折钩、横、横、竖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sòng

基本解释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背~。~诗。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之”。

诗歌。作~(作诗)。

怨谤。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言,甬( yǒng )声。本义:背诵、朗读。

2.同本义。

,讽也。 《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兴道讽言语。 《周礼 · 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夏弦。 《礼记 · 文王世子》宴居有师工之 《国语 · 楚语》子路终身之。 《论语 · 子罕》十五弹箜篌,十六诗书。 《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坐大厦之下而《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 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recite; read aloud;

3.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聊为足下其所闻。 唐 · 韩佥《答陈生书》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之。 《孟子 · 公孙丑下》

state;

4.通“颂”。颂扬。

本原事业,只功德。 秦《泰山刻石》使百姓歌,史官纪德。 《后汉书 · 何敞传》垂流亿载,世世叹 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extol;

5.通“讼”。公开。

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言诛之。 《汉书 · 高后纪》

诵言(公然言说)

declare;

6.以婉言、隐语讽谏 。

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satirize;

名词

诗篇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poem;

外语翻译


  • recite, chant, repeat
  • laut lesen, vortragen, vorlesen (V)​, Song (Eig, Fam)
  • lire ou réciter à haute voix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似用切,音頌。說文》:諷也。【徐曰】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廣韻》:讀誦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詩・大雅》:誦言如醉。禮・文王世子》:春誦夏絃。史記・儒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又,《廣雅》:論也、言也。韓非子・難言篇》:時稱《》、《》,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註】誦,說舊事也。王融〈策秀才文〉:進講誦志,以沃朕心。【註】誦,言也。

又,《正字通》:怨謗亦曰誦。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又,〈晉語〉:惠公入,而背內外之賂。與人誦之,皆怨辭也。

又,官名。周禮・地官》誦訓。【鄭註】能訓說四方所誦習,及人所作爲久時事。

又,鳥名。山海經》:開明南有誦鳥。

又,通作訟。詳訟字註。

又,叶侯容切,音慵。詩・小雅》: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又,叶牆容切,音從。楚辭・九辯》: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注解

〔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誦〕字拼音是sò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甬

〔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òng] ⑴ 见“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似用切頁碼69頁,第19

誦諷也。从言甬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似共反頁碼195頁,第3行,第1

誦諷也。從言甬聲。

鍇注臣鍇以爲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似用切古音第九部頁碼360頁,第1許惟賢162頁,第1

誦諷也。从言。甬聲。

段注似用切。九部。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