鞶
意思解释
鞶
pán基本解释
①古人佩玉的皮带:“~厉游缨”。
②小囊,小荷包:“男~,革;女~,丝。”
③马腹大带。
④车轴上系靷的皮环。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革,般声。革,去毛并经加工的兽皮。本义:皮制的束衣的大带。
2.同本义。
鞶,大带也。 或锡之鞶带。 鞶厉游缨。
鞶帨(大带与佩巾。喻学者文辞繁琐);鞶带(革带,腰带);鞶厉(古代衣服上的带子)
leather belt for fastening cloth;
3.小囊。专指荷包。
鞶囊(古代官吏用来盛印绶的革制袋囊); 鞶结(小袋子的扎口)
small bag;
外语翻译
- big leather belt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𣎤
《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𡘋音槃。《說文》:大帶也。《易・訟卦》:或錫之鞶帶。《禮・內則》:男鞶革,女鞶絲。【註】小囊盛帨巾者。《儀禮・士昏禮》:庶母及門內施鞶。《左傳・莊二十一年》:王以后之鞶鑑予之。【註】鞶帶而以鏡爲飾也。又,〈定六年〉:定之鞶鑑。【釋文】步丹反,又蒲官反。《集韻》或作䩔。
注解
〔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革部。
〔鞶〕字拼音是p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般、革。
〔鞶〕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革,般声。革,去毛并经加工的兽皮。本义是皮制的束衣的大带。
〔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án] ⑴ 古人佩玉的皮带:“~厉游缨”。⑵ 小囊,小荷包:“男~,革;女~,丝。”⑶ 马腹大带。⑷ 车轴上系靷的皮环。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蒲官切頁碼第83頁,第13字續丁孫
鞶
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男子帶鞶,婦人帶絲。从革般聲。
附注徐鍇繫傳:「以革為之也。」朱駿聲《通訓定聲》:「按:帶有二:大帶以束衣,用素若絲;革帶以佩玉,用韋。字从革,當以革帶為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別安反頁碼第231頁,第1行,第1字述
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男子帶鞶,婦人帶絲。從革般聲。
鍇注臣鍇曰:「以革爲之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簿官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428頁,第1字許惟賢第193頁,第5字
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
段注訟上九。
男子帶鞶。婦人帶絲。
段注鞶,革帶也。故字從革。《内則》曰:男鞶革。女鞶絲。注云: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韋。女用繪。有飾緣之。則是鞶裂。與詩云垂帶如厲,紀子帛名裂繻字雖今異。意實同。按《小雅》垂帶而厲箋云:而亦如也。而厲,如鞶厲也。鞶必垂厲以爲飾。厲字當作裂。說與《禮記》注同。而《毛傳》云厲,帶之垂者。《左傳》鞶厲。服云:鞶,大帶也。賈逵,杜預說同。虞翻注易亦云:鞶帶,大帶。皆與鄭異。葢鄭以大帶用素。天子諸侯大夫同。士用練。皆不用革也。大帶所以申束衣。革帶以佩玉佩及事佩之等。故《喪服》以要絰象大帶。又有絞帶象革帶也。《内則》云:男鞶革。女鞶絲。則鞶非大帶明矣。《周禮》巾車疏引易注云:鞶帶,佩鞶之帶。此葢鄭注與詩,禮注同。而《内則》施縏袠注云:縏,小囊也。縏袠言施。爲箴管線纊有之。則縏亦與鞶同類。
从革。
段注此鄭知非大帶也。
般聲。
段注簿官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