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鵲的意思解释

鳥部19画左右结构U+9D72

鳥部

19画

8画

左右结构

AJWO 86,AJQO 98

TAHAF

EAKR

47627

U+9D72

1221251132511154444 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撇、竖、横折、横、横、横、横折钩、点、点、点、点

䧿𤞥

的笔顺

意思解释


què

基本解释

见“鹊”。

国语辞典解释


què

详细解释

动物名。鸟纲雀形目。形似乌鸦,尾长六、七寸。背黑,肩、腹、翼皆白。叫声吵杂,古时以鹊噪为喜兆,故称为“喜鹊”。今为燕雀类鸦科大型鸟类的通称。如树鹊、台湾蓝鹊等。

qiǎo

详细解释

(一)之又音。

两岸词典解释


què

详细解释

鸟名。喙尖,身体大部分为黑色,肩、腹白色,翼暗蓝色,尾长为蓝绿色,尾下覆羽黑色。传说听见鹊噪,表示将有喜事降临。通称“喜鹊”。

外语翻译


  • magpie; Pica species (various)
  • Elster (S)
  • pie, geai, chouca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亥集中 部首:鳥部 )

廣韻》、《正韻》:七雀切;《集韻》、《韻會》:七約切,𡘋音碏 —— 鳥名。喜鵲也。一名乾鵲,一名鳷鵲,陶弘景謂之飛駁鳥。本草》:鵲大如鴉而長尾,尖觜,黑爪,綠背,白腹。上下飛鳴,以音感而孕,以視而抱,季冬始巢,開戸背太歲,向太乙。知來歲多風,巢必𤰞下。其鳴唶唶,故謂之鵲;鵲色駁雜,故謂之駁;靈能報喜,故謂之喜;性最惡濕,故謂之乾鵲。陸佃曰:傳枝受卵不墮地,故曰乾鵲。莊子・天運篇》:烏鵲孺。【註】傳枝而孚生也。因傳枝而名鳷鵲。詩・鄘風》:鵲之疆疆〔「疆疆」應為「彊彊」形誤。《詩・鄘風》原作「鵲之彊彊」。互參《康熙字典》頁0289「彊」字注〕禮・月令》:季冬鵲始巢。淮南子・修務訓》:如鵲之駁。正字通》鵲:春三月乳子已,舍巢去,他鳥居之涉秋〔《正字通》「春三月」,「三」作「二」;《正字通》原作「春二月乳子已」〕。首無毛若髠,能制蝟。鵲所在,蝟必反腹受其啄;鳴木上,蝟伏不能興。又,練鵲,白毛如練帶,俗呼拖白練。山鵲曰鷽。【又】喜鵲,小說謂之神女,藏經謂之芻尼。芻尼,梵語鵲也。〔從《正字通》起到「梵語鵲也」為《正字通》「鵲」字注略文。《正字通・亥集中》頁六十一原作:「春二月乳子已,舍巢去,它鳥居之涉秋。首無毛若髠,能制蝟;鵲所在,蝟必反腹受其啄;鳴木上,蝟伏不能興。又,練鵲,白毛如練帶,俗呼拖白練。山鵲曰鷽。通雅曰:喜鵲曰乾鵲,性惡溼,故謂之乾。王安石以乾鵲音虔,謂健鳥也。一曰飛駁鳥。張華、陶強景皆謂鵲為飛駁,以其色雜也。小說謂之神女,藏經謂之芻尼。《陳後山詩話》謂人必欲押芻尼字,甚無謂;芻尼,梵語鵲也。」唯《後山詩話》語原作:「記人作〈七夕詩〉,押潘、尼字,眾人竟和無成詩者。僕時不曾賦,後因讀藏經,呼喜鵲為芻尼,乃知讀書不厭多。」〕

又,地名。左傳・昭五年》:楚伐吳,吳人敗諸鵲岸。【註】廬江舒縣鵲尾渚。

又,山名。後漢・臧宮傳》:宮與岑彭等破荆門,別至垂鵲山,通道出秭歸。又,鵲山,在濟南。見《山海經》,以扁鵲名。

又,觀名。漢西京有鳷鵲觀。

又,人名。扁鵲,古良醫。

又,犬名。宋鵲,宋良犬。一作猎。

又,鵲玉。𤣥主物簿》:鵲啄槐實,結玉於腦,謂之鵲玉。

一作䧿。

注解

〔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鳥部

〔鵲〕字拼音是qu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昔、鳥

〔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uè] ⑴ 见“鹊”。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上反切七雀切頁碼121頁,第8

異體舄、舄

舃䧿也。象形。

𩁆

異體䧿、鵲

𩁆篆文舄从隹、㫺。

附注段玉裁注:「此以今字釋古字之例。古文作舄,小篆作䧿……自經典借為履舄字,而本義廢矣。」孔廣居疑疑:「舄之象形可疑。昭孔謂舄善為巢,故舄字下从鳥省,上从巢省,象舄作巢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七反切七削反頁碼316頁,第5行,第3

𩁆䧿也。象形

鍇注臣鍇曰:「葢借爲履舄字也。」

反切………頁碼316頁,第6行,第1

篆文舄從隹、昔。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上反切七削切古音第五部頁碼626頁,第4許惟賢279頁,第3

𩁆䧿也。

段注謂舄卽䧿字。此以今字釋古字之例。古文作舄。小篆作䧿。𣆪下曰:𠪋也。《周禮》注曰:勛讀爲勲。皆以今字釋古字。《鳥部》曰:雗鷽,䧿也。言其物。此云:舄,䧿也。言其字。舄本䧿字。自《經典》借爲履舄字而本義廢矣。《周禮》注曰:複下曰舄。禪下曰屨。《小雅・毛傳》曰:舄,達屨也。達之言重沓也。卽複下之謂也。《釋名》曰:舄,腊也。複其下使乾腊也。

象形。

段注烏舄焉皆象形。惟首各異。故合爲一部。七削切。古音在五部。

篆文舄。从隹㫺。

段注昔聲也。此亦上部先古文之例。䧿𣜩變从鳥。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