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
意思解释
浪
làng基本解释
①大波。波~。海~。巨~。风~。~涛。~潮(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风平~静。
②像波浪起伏的。麦~。声~。
③没有约束,放纵。放~。流~。~费。~迹。~人。孟~。
详细解释
名词
1.波浪,水因风吹、石激而形成的涌动。
风起浪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温泉毖涌而自浪。
风浪(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激浪(汹涌急剧的波浪);浪波(浪头。波浪);浪淘淘(波浪翻滚的样子)
wave;
2.像波浪起伏的样子 。
热浪;林浪;麦浪。
sth. resembling wave;
动词
1.逛,无事到处遛 。
他没事到处浪;浪走(无目的胡乱走);浪跄(走路不稳);浪迹萍踪(四方漫游,行踪无定)
wave; wander;
2.勾引,劝…发生性关系 。
浪汉(挑逗男人)
seduce;
3.〈方〉∶敞开,亮出来。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
open;
形容词
1.放荡;放纵。
谑浪笑敖。
浪弟子(称行为放荡、不知检束的青年人);浪事(不好的事;令人生厌的事);浪荡鬼(对放荡不检的人的鄙称)
unrestrained; dissolute;
2.言词不干净;随口说脏话。
小岭这个令,浪得很!好好的说一个飞觞解秽罢。
dirty;
3.空 。
浪广(犹空泛);浪荡(空阔);浪荡灯(悬空挂着的灯,吊灯)
empty;
4.无用。
你这个不知死活的东西!这府里希罕你的那扔不了的浪东西!
useless;
5.破烂。
这府里希罕你的那朽不了的浪东西?
tattered; ragged; worn-out;
6.轻易;随便 。
浪舌(随意乱说);浪骂(乱骂);浪侃(胡侃。胡说,瞎扯);浪使(乱花费);浪语(胡说,乱说)
freely;
副词
1.徒然;白白地 。
浪死(徒然死去;白白送死);浪泊(徒然停留);浪度(虚度)
in vain;
2.〈方〉∶极。
我女儿一见就喜浪了。
extremely;
国语辞典解释
浪
làng详细解释
名
1.大的水波。
唐 ·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浪、巨浪。
2.凡物因振动而起伏如浪的都称为“浪”。
唐 · 陆龟蒙《樵人十咏》一〇首之五:“争推好林浪,共约归时节。”
声浪、麦浪。
3.姓。如晋代有浪逢。
形
◎放纵不拘、放荡不正。
《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一九》:“此妇坚贞之性,数年以来,老僧颇识之,彼是不肯作浪语的。”《西湖佳话 · 雷峰怪迹》:“心猿意马驰千里,浪蝶狂蜂闹五更。”
浪荡、浪子。
副
1.虚妄、空。
唐 ·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诗:“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浪得虚名。
2.轻率、随意。
唐 · 张籍《赠王秘书》诗:“不曾浪出谒公侯,唯向花间水畔游。”
浪费。
两岸词典解释
外语翻译
- wave; wasteful, reckless
- Ausschalter (S), Welle, Woge (S), zügellos, unbeherrscht (Adj)
- vague (d'eau), onde, flot, prodigue, immodéré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𡘋音郎 —— 滄浪,水名。《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义又,康浪,水名。《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义又,浪浪,流貌。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义又,聊浪,放蕩貌。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义又,浶浪,驚擾貌。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义又,博浪,地名。《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义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义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
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郎宕切,𡘋音閬 —— 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
义又,鼓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义又,謔浪,不敬也。《詩・邶風》:謔浪笑傲。【註】浪,意萌也。
义又,井名。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义又,姓。晉浪逢。
又,《集韻》:里黨切,音朖 —— 孟浪,猶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
注解
〔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浪〕字拼音是là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良,五行属水。
〔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àng] ⑴ 大波⑵ 像波浪起伏的⑶ 没有约束,放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來宕切頁碼第360頁,第20字續丁孫
浪
滄浪水也。南入江。从水良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勒當反頁碼第876頁,第7行,第1字述
滄浪,水也,南入江。從水良聲。
鍇注臣鍇按:江水岀荊州東南,流爲滄浪之水。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來宕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088頁,第2字許惟賢第913頁,第2字
滄浪水也。
段注按據此解可證前後某篆下皆當云某水也。淺人刪之。存一水字。非是。
南入江。
段注《禹貢》曰:又東爲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許以漾浪沔三篆全偁道漾。經文記禹時漢水故道也。其下流爲滄浪水入江。與今水道同。其源出隴西氐道嶓冢山至武都者,今不可攷。
从水良聲。
段注來宕切。十部。按當平聲。今但爲波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