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
意思解释
证證
zhèng基本解释
①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明。保~。~实。作~。对~。论~。人~。物~。
②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据。凭~。~书。出入~。~章。有诗为~。~券。
详细解释
动词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 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 高诱注:“证,谏也。” 又
证谏(直言规劝)
remonstrate;
名词
1.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disease; illness;
2.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
evidence; proof;
动词
1.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2.同本义。
證,告也。从言,登声。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证父(告发父亲)
inform against;
3.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
criticize sb. 's faults frankly;
4.验证;证实。
所以證之而不远。 而胗独证据其事。 援古证今。
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prove; demonstrate;
5.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realize; come to understand;
名词
1.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
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evidence; proof; testimony;
2.证件;证书 。
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card; certificate;
外语翻译
- prove, confirm, verify; proof
- Bestätigung (S), bestätigen, demonstrieren, prüfen, zertifizieren (V, Rechtsw)
- certificat, permis, papiers, prouver, attester, démontr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𨨾
《廣韻》、《集韻》、《韻會》𡘋諸應切,蒸去聲。《說文》:吿也。《玉篇》:驗也。《增韻》:𠋫也、質也。《論語》: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令其辭證皆引王。《後漢・張衡傳》:采前世成事,以爲證驗。《宋書・沈約自序》:探摘是非,各褾證據。
义又,與徵通。《禮・中庸》:雖善無徵,無徵不信。【註】善無明徵,則其善不信也。徵,或爲證。
义《集韻》:唐武后作𨭻。
注解
〔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證〕字拼音是zhè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登。
〔證〕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正聲。繁體爲「登」聲。本义是告發。
〔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èng] ⑴ 告發,檢舉。《説文•言部》:“證,告也。”《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⑵ 驗證;證實。《廣雅•釋詁四》:“證,譣也。”⑶ 憑證;證據。《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平心去私,慎用六證。”⑷ 善美,行為不傾邪。《太玄•從》:“人不攻之,自然證也。”⑸ 諫浄。《吕氏春秋•誣徒》:“愎過自用,不可證移。”⑹ 佛教用語。指修行得道。《五燈會元•西天祖師•四祖》:“尊者在世化導,證果最多。”⑺ 病況,症候。後作“症”。《列子•周穆王》:“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諸應切頁碼第76頁,第6字續丁孫
證
告也。从言登聲。
蔣注武則天新造字:𤪉𨭻。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酌應反頁碼第213頁,第7行,第1字述
告也。從言登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諸應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399頁,第8字許惟賢第180頁,第11字
告也。从言。登聲。
段注諸應切。六部。今人爲證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