燹
意思解释
燹
xiǎn基本解释
◎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兵~。烽~。
详细解释
名词
1.野火。
燹,野火也。
兵燹(因战争所遭受的焚烧破坏)
wild fire; prairie fire;
2.后专指兵火、战火。
先圣旧宅,近日亦遭兵燹之厄,可叹也夫! 历世既久,悉毁于兵燹;间有遗编,多为世俗秘而藏之。 埤雅序》久闻离乱今始见,烟火高低变烽燹。
flames of war;
动词
◎焚烧 及闻蕙棺被燹,顿违共穴之情。——《红楼梦》
burn;
国语辞典解释
燹
xiǎn详细解释
名
1.火、野火。
《说文解字 · 火部》:“燹,火也。”
2.战争所引起的焚烧破坏。
明 · 张自烈《正字通 · 火部》:“燹,兵火曰燹。”明 · 高启《次韵杨孟载早春见寄》诗:“久闻离乱今始见,烟火高低变烽燹。”
动
◎焚烧。
《红楼梦 · 第七八回》:“及闻槥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
外语翻译
- fire; wild fires
- Feuersbrunst, Großbrand (S)
- incendie, sinistr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蘇典切,音銑。《說文》:火也。
又,《玉篇》:先踐切;《廣韻》、《集韻》:息淺切,𡘋音鮮。《玉篇》:野火。《廣韻》:《字林》云逆燒。亦作𤐨。
又,《集韻》:許利切;《韻會》:虛器切,𡘋音𤡬 —— 火也。
又,《集韻》:妨正切,音聘 —— 火貌。
又,敷文切,音芬 —— 義同。
注解
〔燹〕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燹〕字拼音是xiǎ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豩、火,五行属金。
〔燹〕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ǎn] ⑴ 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穌典切頁碼第334頁,第5字續丁孫
燹
火也。从火豩聲。
附注林義光《文源》:「(古文)从火,㣈聲。㣈、燹,雙聲對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吁位反頁碼第817頁,第3行,第2字述
火也。從火豩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穌典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1918頁,第2字許惟賢第838頁,第1字
火也。
段注《韵會》引《字林》曰:逆燒也。
从火。豩聲。
段注穌典切。十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