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意思解释
又
yòu基本解释
①表示重复或继续,指相同的。今天~下雨了。
②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你~不是小孩!
③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高~大。
④再加上,还有。~及。十~五年。
⑤表示转折。这个人挺面熟,一下子~想不起来他叫什么。
详细解释
名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
2.同本义 。后作“右”。
又,手也,象形。
right hand;
副词
1.复,再,再一次。
敝予又改为兮。 天命不又。 又命之。 又试之鸡。
读了又读;又是他;又问;又起个窖儿(比喻多费了一道手续);又称;又说。
again;
2.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又打又闹;又惊又喜;又哭又笑。
at the same time;
3.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路很近,车子又快,一会儿就到。
and;
4.连词。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
一年又三个月;二又三分之一。
and;
5.表示轻微转折 。
我原来想去,现在又不想去了。
but;
6.表示一连串事情接连出现 。
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after;
7.加之 。
除了拖拉机,又添了一台插秧机。
in addition;
8.另外。
周处…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
moreover; besides;
国语辞典解释
又
yòu详细解释
副
1.表示重复或反复。
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
2.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並”的意思。
《史记 · 卷一二四 · 游侠传 · 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
3.表示意思更进一层。
他的病又加重了。
4.表示转折。相当于“卻”。
《墨子 · 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连
1.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
《诗经 · 豳风 · 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 · 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
2.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
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表示数目的附加。
一又二分之一。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两岸词典解释
又
yòu详细解释
1.表示情况、动作的重复或继续。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他拿起企画书,看了又看,还是不满意。
2.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又饥又渴、又高又大。
3.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他有天分,又肯努力,成功指日可待。
4.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另有追加、补充。
公司除了发年终奖金,又招待员工出国旅游。
5.表示语气:
6.(1)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卻”。
想出门,又怕塞车、喜欢吃美食,又怕发胖。
7.(2)加强否定。
他又不是小孩子,妳不必为他过分操心。
8.(3)加强反问。句中用疑问代词。
多认识几个朋友,又有什么不好?。
9.置于整数与零数之间,用以表示相加。
七十又二岁、三年又一个月、一小时又二十分。
10.另外。多置于书信结尾,其下常用冒号(:),表示下文为额外补充。
又及、又:托人捎来的冬衣已经收到,勿念。
11.姓。
12.二一四部首之一。
外语翻译
- and, also, again, in addition
- wieder, noch einmal, dazu , sowohl als auch , Radikal Nr. 29 = wieder, noch
- encore, une fois de plus, à la fois, en outre, de plus, mais, et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𡘋音宥。《說文》: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𠛱多,略不過三也。《韻會》:偏旁作𠂇。
义又,《廣韻》:又,猶更也。
又,《韻補》叶夷益切,音亦 —— 復也。《詩・小雅》:人之齊聖,飮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富音偪。
注解
〔又〕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又部。
〔又〕字拼音是yòu,独体字,五行属土。
〔又〕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òu] ⑴ 表示重复或继续,指相同的⑵ 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⑶ 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⑷ 再加上,还有⑸ 表示转折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于救切頁碼第89頁,第2字續丁孫
又
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𠛱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从又。
附注高鴻縉《中國字例》:「字原象右手形,手本五指,只作三者,古人皆以三表多。後借為又再之又,乃通假右助之右以代之。久而成習,乃加人旁作佑,以還右助之原。」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又』字象右手形,金文或加飾符,與『寸』形相同,但並非『寸』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延救反頁碼第243頁,第6行,第1字述
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從又。
鍇注臣鍇曰:「凡手拇指頭,指力之率,其後二指佐佑之不動,故略爲三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于救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456頁,第1字許惟賢第205頁,第6字
手也。象形。
段注此卽今之右字。不言又手者,本兼𠂇又而言。以䶹別之。而又專謂右。猶有古文《尙書》而後有今文《尙書》之名,有《後漢書》而後有《前漢書》之名,有《下曲禮》而後有《上曲禮》之名也。又作右而又爲更然之詞。《穀梁傳》曰:又,有繼之辭也。
三指者,
段注三岐象三指。
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
段注以指記數者。或全用。或用三。略者言其大略。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凡又之屬皆从又。
白话解释
又,手。像手抓握的形状。字形只画三根手指的原因,是五根手指排列起来太多,因此略去其二,使字形上手指不超过三个。所有与又相关的字,都采用“又”作边旁。
字形解说
從甲骨文到篆文,都上像五個手指省作三個手指,連著的一豎像手臂,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隸書作,形體發生變化,楷書沿之,也就不易瞭解其初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