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
意思解释
磔
zhé基本解释
①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
②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刑。
③汉字笔形之一,即“捺( nà )”。
详细解释
动词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磔,辜也。 磔,张也。 旁磔。 祭风曰磔。 [季春之月]九门磔攘。
磔禳(磔攘。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磔鸡(旧历正月初一杀鸡挂门外以除不祥)。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分裂人体。
dismember;
名词
◎汉字书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笔 刮视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书耳。——《阅微草堂笔记》
right-falling stroke(in Chinese characters);
象声词
◎鸟鸣声,同“吱吱”磔磔云霄间。——宋· 苏轼《石钟山记》
国语辞典解释
磔
zhé详细解释
动
1.分裂肢体。
《荀子 · 宥坐》:“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
2.宰割牲畜以祭鬼神。
《礼记 · 月令》:“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名
◎一种书法笔法。用笔时向右下斜,今称为“捺”。
两岸词典解释
磔
zhé详细解释
1.汉字笔画之一。永字八法中向右下斜引,末端稍出波折。如“水”字之末笔。
2.拟声词。模拟鸟鸣声或形容鹧鸪的叫声。
磔磔、格磔。
3.《书》古代(用车马)扯裂人体的一种酷刑,指车裂;也指凌迟。
叔陵险躁奔竞,遂行悖逆,磔形骸,未臻其罪,污潴居处,不足彰过,悲哉(《陈书‧卷三十六‧新安王伯固列传》)!。
4.《书》张开。
颔下修髯如戟,两颊亦磔猬毛(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
外语翻译
- to dismember, tear apart; downward stroke slanting right
- Zerstückelung des Körpers (als Strafe in alten Zeiten) (S, Rechtsw), Zhe-Strich: nach rechts fallender Strich (in chinesischen Schriftzeichen) (S)
- Lingchi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𡘋陟格切,音摘 —— 張也、開也、裂也、剔也。《前漢・𠛬法志》:諸死𠛬皆磔於市。景帝中二年,改磔曰棄市,勿復磔。師古曰:謂張其尸也。
义又,裂牲亦謂之磔。《禮・月令》:季春命國難,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义又,書法,右下爲磔。崔瑗〈永字八法歌〉:硺騰峻而速進,磔憶昔以遲移。
义又,《爾雅・釋天》:祭風曰磔。孫炎曰:既祭,披磔其牲,以散風也。或省作矺。
又,叶竹棘切,音陟。蘇轍〈除日〉詩:念同去鄕里,此節已三失;楚人重歲時,爆竹鳴磔磔。
注解
〔磔〕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石部。
〔磔〕字拼音是zhé,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石、桀,五行属土。
〔磔〕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é] ⑴ 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⑵ 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⑶ 汉字笔形之一,即“捺( nà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陟格切頁碼第177頁,第3字續丁孫
磔
辜也。从桀石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反切張格反頁碼第438頁,第5行,第1字述
辜也。從桀石聲。
鍇注臣鍇曰:「《爾雅》『祭風曰磔』注:『今俗,當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風。』《禮・月令》曰:『四門磔攘。』」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陟格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947頁,第2字許惟賢第418頁,第2字
辜也。
段注《辛部》曰:辜,辠也。《掌戮》。殺王之親者辜之。注。辜之言枯也。謂磔之。鄭與許合也。《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大鄭從故書作罷辜。云罷辜,披磔牲以祭。《爾雅》。祭風曰磔。郭云:今俗當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風。按凡言磔者,開也。張也。刳其𦙄腹而張之。令其乾枯不收。字或作矺。見《史記》。
从桀。石聲。
段注陟格切。古音在五部。今俗語云磔破者。當作此字。音如作。
